•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有何深意
  • 颜回之死文言文
  •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有何深意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出自《论语·阳货》,翻译成白话文意思就是:礼啊礼啊,难道就是(指)玉帛(这些礼器)吗?乐啊乐啊,难道就是(指)钟鼓(这些乐器)吗?看似简单直白,但实则深有大义。

    子曰的说说 - 句子网

    大家都知道中华文化是礼乐文化,孔老夫子一生的事业都是为了恢复周制而努力,周制重视礼乐,认为礼乐是维护人文教化的最好方法。确实,稳定的社会制度彰显了礼乐制度的优越,但随着周天子的权利不再集中,各地诸侯把礼乐制度当成了玩乐享受的工具,也许就是在这种情势下,孔老夫子发出了这样悲伤的喟叹。

    在孔子心目中,礼乐制度并不是空洞虚浮的玉帛礼器和只做摆设娱乐的钟鼓乐器,它应该是一种包括着导人向善、移风易俗的基本方法和原理。“礼以导顺,乐以致和”,礼乐制度的建立不仅仅是为了维护天子身份的绝对性和合法性,更是维护了当时社会大环境的稳定,但随着礼崩乐坏,人们厌倦了僵化的条例,单纯追求声色犬马,君臣纲常++的维系被彻底破坏了。

    今日君主无故杀了大夫,明日大夫谋逆君主,父子不再相亲相爱,兄弟不再恭敬友好……厌倦了这种现实社会的种种,孔夫子对不可复现的周礼发出了由衷的感叹,“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此句出自《论语》中的阳货篇,本篇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仁德,阐发礼乐治国之道。

    句子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孔子说:“礼呀礼呀,说的只是玉帛之类的礼器吗?乐呀乐呀,说的只是钟鼓之类的乐器吗?”

    孔子一生都在致力于推行“礼乐”教化,他说的“礼”包括了人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尊卑秩序以及礼仪规矩等,并不是单纯的礼器礼品。“乐”是指音乐,但也不仅仅是音乐,而是通过音乐来引导和平衡人的喜怒哀乐之情,从而实现君子喜怒不行于色的修身目的。孔子说这句话,是想引发学生去思考“礼乐”真正的内涵和意义。


    孔夫子一生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奔忙倡导克己复礼,他认为周朝的礼就是社会文明现象,应当恢复,然而到处奔波不得君王采纳,他苦恼苦闷的很,对着一群不争气的学生唠叨不甚其烦:礼呀!礼呀!怎么是送礼的礼呢?就如同音乐不是钟鼓声一样。孔子教育学生要有点悟性理解他的礼之意思,这那有什么“深意”?只看到孔夫子面对一群愚钝学生以及复礼无期的无奈之态。

    意思是孔子说:“礼呀礼呀,只是说的玉帛之类的礼器吗?乐呀乐呀,只是说的钟鼓之类的乐器吗?”

    出处:《论语》中的阳货篇。

    孔子动辄教人学礼乐,这个礼并不是普通的礼貌,所以我们强调说它就是文化的精神、文化的哲学。孔子这里说,礼,并不只是送火腿,这是情礼的一点表达而已,主要在文化的精神,乐也并不只是唱歌跳舞,是把人的精神,升华到永远乐观的境界。

    有礼物有音乐,就有了形式。而有了形式,就容易走样,内外脱离。玉与帛本身并不是礼物,恭心敬献才成为了礼物。钟鼓本身也不是音乐,++地进行演奏才能成为音乐。

    礼需合乎仁,才叫礼,并非只是送火腿,主要在于文化的精神。乐需合乎仁,才叫乐,不只是唱歌跳舞,是把人的精神升华到乐观的境界。“礼”和“乐”有一种勃勃生气和内在力量,是道德的精神感召与唤醒,是追求适度和谐与最大福祉,也是礼乐人文教化的最高境界。

    礼乐是中国几千年灿烂文明的标志,礼,可以说是人类行为自觉,是人类对自身野蛮行为的自觉矫正。礼是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有外显行为,也有标志物。

    比如九鼎是天子地位的礼器,玉帛、钟鼓都是礼的标识物。玉,代表的是君子高尚的人格,钟鼓,代表君子的自我期待和约束。

    孔子说的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阳货篇,“礼云礼云、乐云乐云”表示一种感概,意思是“礼呀礼呀、乐呀乐呀“,“玉帛云乎哉、钟鼓云乎哉”则以反问的语气表达礼乐难道只是玉帛和钟鼓吗?

    孔子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扬者,教人学礼乐,说明礼乐文化贯穿儒家思想。这个礼并非我们现代所说的待人和善客气,它指的是儒家文化的精神、儒家文化的哲学。礼,并不只是情礼的一点表达,乐也并不只是唱歌跳舞,是把人的精神,升华到永远乐观的境界。

    礼乐的本义在敬在和。礼以敬为重,玉帛是礼的文饰,只用来表达敬意而已。乐主于和,钟鼓只是乐器而已。当时所谓礼乐,是重于物而简于敬,敲击钟鼓而不合雅颂。

    礼之内涵,却服务服从于仁、义、信、道等。现代人阅读《论语》,传承儒家文化,不是传承标识物,不是传承程序,而是传承精神,并使之现代化,这就是儒学现代化的路径和追求。

    颜回之死文言文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季康子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很好学,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像他那样的了。"

    11.8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译文: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给颜渊买个外椁。孔子说:"(虽然颜渊和鲤)一个有才一个无才,但各自都是自己的儿子。孔鲤死的时候,也是有棺无椁。我没有卖掉自己的车子步行而给他买椁。因为我担任过大夫一级的官员,是不可以步行的。"

    11.9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译文:颜渊死了,孔子说:"唉!是老天爷真要我的命呀!是老天爷真要我的命呀!"

    11.10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译文:颜渊死了,孔子哭得极其悲痛。跟随孔子的人说:"您悲痛过度了!"孔子说:"是太悲伤过度了吗?我不为这个人悲伤过度,又为谁呢?"

    11.11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译文:颜渊死了,孔子的学生们想要隆重地安葬他。孔子说:"不能这样做。"学生们仍然隆重地安葬了他。孔子说:"颜回把我当父亲一样看待,我却不能把他当亲生儿子一样看待。这不是我的过错,是那些学生们干的呀。"

    子曰的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