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你体会到了什么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自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一生写了无数极为霸气,很有气势的边塞诗。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让我感受到了满满的杀气,和不惜豁出性命保卫祖国的决心。
战乱时刻,祖国山河摇摇欲坠,百姓们处于水深火热中。怎么才能解脱百姓们的困苦呢?诗人将希望寄于有才能的将军。
这里的【龙城飞将】中的”龙城”指的是奇袭龙城的名将卫青,“飞将”则指飞将军李广。
只要有镇守边塞的猛将,绝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越过阴山。
这两句诗中“不教”也就是不允许的意思,代表着诗人满腔热血,护卫边疆的决心,对胡人的痛恨。
龙城飞将早已不在,寄诗寓情,整首诗的着重表现是对敌人的蔑视,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气概。
由古至今,这首诗一直被人传唱,被人铭记。有着深沉的历史感。字里行间,无不充斥着强烈的爱国情怀,豪迈的英雄气概。
很多人说到朝代,最令人难以忘怀的便是唐朝,印象中的唐朝,强盛而繁华,可边境的战争一直不断,这也使得很多诗人都会通过写这类诗表达内心的不满,想要跑到边塞出一份力,将敌人赶跑的愿望。
《出塞》应当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而这一首无疑是令人读后马上会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也是他众多边塞诗中最具特色的一首。
【我是时小墨ZYT,一个喜欢写作,喜欢文学,更喜欢在文学世界里找寻真实的自己的大眼萌妹。喜欢我的朋友记得关注我哦!】
这是唐代大詩人王昌龄的詩中所言。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山西太原人。在唐代是非常著名的詩人,尤其是绝句的艺术造诣最高,曾被后人和李白的詩句一起推为"神品"。这首詩是如何写得呢?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叫胡马度阴山。"
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詩人借景抒情,已不是秦时的明月,不是汉时的关隘了,这么长时间了,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没有中断过,人民所受苦难何时是尽头。詩人笔法独到,用了"秦,月,汉,关"四个字,交错使用,突出了"互文见义"的效果,受人称赞。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更加重述说了边疆战士的苦难。关键是第三句和第四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表达了作者保卫国家的强烈願望,对朝廷要善于发现良将,要起用能人的呼唤,要龙城飞将军在,胡马敢过阴山吗?同时也在諷刺朝廷荒淫无度,碌碌无为,这么多年了,人民仍然在苦难中煎熬着。结尾很耐人寻味,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詩曾被称为七绝的压卷之作,一直被后人所称颂。
谢谢悟空问答平台!谢谢大家的支持鼓励!
这两句诗出自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人,与我们所熟知的李白,王维,王之涣等人为一个朝代的诗人,主要以“七绝”而出名。在他笔下的诗主要分为三大类;“边塞”“宫怨”“送别”那么这一首就是他最为主要的边塞诗。
从整首诗来看,写出了诗人对当时朝廷的用人制度是觉得不当的,或者说有些不满。认为那些将帅根本就没有实质性的才能。直接抒发了报国之心与渴望巩固边疆的愿望。
诗的前两句,主要是描述了秦汉时期延绵不断的战事,带给人们的伤痛,民不聊生。作者也在这里表达了渴望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情感。那么怎么样才能平息这些战争呢?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龙城飞将”指的是汉武帝时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无敌,多次击败来犯中原的匈奴。突然来诗人心中那希望过上安定的日子,就想着要是李广在就好了。
“不教”就是不让,不允许。这里的“教”读平声。“胡马”诗人在这个指的是入侵的外族骑兵。“度阴山”就是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也是汉代北方边境上的一道天然的屏障。
这样一来我们就很好理解了,这两句的大概意思就是,要是李广在的话,是绝对不会允许外族骑兵跨过阴山的。巧妙而含蓄的写出了几千年来人们共同的渴望和平的愿望。也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同时也讽刺了当时朝廷的用人不善。可以说是“一石三鸟”所以王昌龄也被后人称为“七绝圣手”
通过这首诗也联想到,历来为了和平而付出了生命代价的勇士们,永远都活在了我们的心中。“愿驰千里足,送儿回故乡”大丈夫驰骋疆场,不图名利,不图高官厚禄。只愿能够回到自己梦中的家乡。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一首诗《出塞》原文如下: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