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有了后妈,亲爸变后爸,有了后爸,亲妈还是亲妈”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认同。我儿子上一年级有个同学大夏天的中午不回家天天吃几个包子当午餐。后来儿子跟我说同学父母离婚了,他妈不知为什么不要他,他跟了他爸,他爸又娶了后妈。爸爸要做工,后妈做什么不清楚反正就是不给孩子做饭,每天中午给孩子3块钱,管你吃饱吃不饱,有没有营养。好象天天去打麻将也不上班。我看孩子可怜,有一次接儿子时顺便把他领回家,家常便饭孩子吃的那叫个香呀无法形容,一个劲地说我做的饭好吃,我就叫他多吃点。中午在我家和我儿子睡了一觉,下午我又送去上学。我告诉他,不嫌弃就每天来吃都行。第二天中午又吃了一顿,第三天怎么也找不到那个孩子,过了不久他转学走了。我猜可能他告诉后妈在同学家吃饭的事后,后妈至少是骂他了,嫌给她丢人,从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有后妈真的就有后爹了,不是说他不爱他的孩子,实在是精力能力不够,尤其是社会底层更没有能力去爱孩子关注孩子。
有些男人粗枝大叶,以为家务事管教孩子是女人的事,不注意子女教育,有的对前子女及后来人的加入没有协调好,只顾夫妻关系,放松子女与新成员关系,实际上知识缺乏少休养,谁管钱谁有话语权!
我认为这句话很有道理,这是本人亲身经历的。自从有了后妈,因为后妈的原因,我们姊妹兄弟,想回家都很难。可是后妈带过来的孩子,在家里吃香的喝辣的穿好的,结婚了也可以一住就是半年。我们回家,呆两天后妈就开始摔摔打打往外撵。为了不给父亲舔麻烦我们只好一走了之。我的父亲离休干部,可是在家里,不能为儿女说一句公道话。所以我说:有后妈就有后爸,有后爸妈还是亲妈,这话一点不假。
从古到今都有这么个说法,有了后妈就有了个后爹,有了后爹妈还是亲妈,这个说法我认为不是绝对,但绝对是有一定道理的,纵观过往,纵观周围,的确如此。哪为什么呢?要摊开讨论就比较复杂,我就简单说说,不对勿喷哈。
一,大部分男人比较大线条,对生活琐事不甚关心,不注重细节,而生活本就是琐碎小事,后妈和儿女之间的细枝末节往往看不到,所以容易出现视觉偏差。
二,男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事物的理解和女人也有不同,因而对牵扯到后妈和子女之间的矛盾,大多睁只眼闭只眼,
三,老年男人大多比较自私,主要是因为大多男人在生活方面过于依靠女人,家里琐事关心的较少,家务也不太会做,老年人再婚后要靠女人料理自己的生活,所以,在日久的生活中慢慢毫无自己的底线,才出现把家里财产给女方,子女无法进门等等这些现象层出不穷。
四,母爱的无私伟大是上天赋予的,几乎天下所有母亲对孩子都是无私的,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也要为孩子付出所有,这也是做了后妈的母亲,再怎么样也是为孩子自己的孩子着想,不会因为找了后爸而亏待自己的孩子。
五,母性的特质就是细腻柔软,她观察的细致看问题的角度和男人形成了极大的对比,因而,在家庭生活中,男人的大线条永远不及女人的细腻。
总之,后爹和后妈是相辅相成的,我觉得天性天职如此,也没有绝对的,只是大多现象如此,在当今经济发达,文明进步,文化素质大步提升的今天,人们的一些固有的观念都在改变,年轻人的有文化的思维模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只会是越来越文明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