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出伏前,必定是灾年”,老话有理吗?今年什么时候出伏
二十四节气在我国传统农耕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大自然的自然规律,与农耕息息相关。
处暑,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
处暑,就是炎热离开的意思。
处暑的到来意味着夏天就要过去了,秋天即将要到来了,天气也要慢慢的冷下去。
处暑有很多民俗活动,如吃鸭子、放河灯、开渔节、煎药茶、拜土地公等。
2022三伏天总共有40天。
今年的处暑时间:8月23日。
“处暑出伏前,必定是灾年”,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说的是如果先进入处暑节气,再出伏。那预示着这一年将是灾年。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主要还是与农民的粮食生产有关系。
那么粮食的收成就不会很好,表示粮食减产。
处暑节气还没出伏,说明三伏天来得迟,春季时间长,会出现了倒春寒。
倒春寒对于农作物的灾害影响非常大,极大的影响了农民的生产。
到了什么季节,天气变化要随着季节而来,一旦出现异常,就会造成粮食减产。
今年是八月二十三日处暑,八月二十四日出伏。老农村彦语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但不是绝对的。彦语是前人从生活生产实践中总结的警示语句,作为人们在生活生产过程中的提醒依据;现在科学发达了,天气预报非常及时准确,对于旧时的彦语也就过时不适用了;没必要去计较那些模棱两可、难以判断的事或物,相信科学,利用科学。对于《处暑出伏前,必定是灾年》这一旧时彦语,在当时没有科学依据的时代,起到一定的作用,警示人们注意时令的预警,但不绝对,所以现代人没必要考虑这些了。
“处暑出伏前,必定是灾年”这句老话虽然有些道理,但不是绝对的。
处暑在农业种植上,确实是决定一年收成的,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有关谚语还有“处暑不出头,割了喂老牛”。说的是庄稼到了处暑还不能秀穗,籽粒就很难长成熟了。
每年立秋节一般都在三伏之内,立秋下一个节气就是处暑。今年的初伏是7月25日,中伏是7月26日至8月14日20天,8月15日是三伏,8月26日出伏。伏天一共是四十天,
伏天气候炎热雨水连绵,阴天多晴天少,对抽穗期的农作物生长于分不利。处暑若在出伏前来到,农作物受伏天的气候影响较多,收成会减产,若出伏以后来到相对影响会减小。
今年处暑是8月23日,三伏最后一天是8月是8月25日,处暑显然是出现在伏前的,那么今年是灾年吗?
在过去靠天吃饭的年代,人们很依赖季节天气的变化,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种田己经很普及,特殊年份的季节变换,即使对农作物有一定影响,也会想办法克服不利因素,达到增产增收。
所以“处暑出伏前,必定是灾年”这句老话在现代农业时代,是提醒意思大于实际意义的。
图片源于网络侵权即删。
今年三伏天一共40天,到8月25日出伏。肯定是在处暑之后了。我故意反着说,是想讲:祖国地大物博,个别地方有灾,会八方支援,科技也发展了,比之纯靠天吃饭的年代,灾年基本上不成问题。提前预警,有所准备,就会人定胜灾。
顺便提示,请看农历: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年景。
在农村,有句俗语这样说“处暑出伏前,必定是灾年”,这句俗语意思不难理解:说的是如果处暑节气在末伏出伏之前到来,那么预兆后期秋收的时候年景不是很好,可能会是受灾的年景。
“处暑出伏前,必定是灾年”之所以有这个说法,还是在于雨水与气温的问题,因为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雨水与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非常重要的两个因素。对于秋收农作物来说,经历炎热夏季,说明农作物是耐热耐高温的,是比较怕低温环境的,特别是现在这个时候,阴历七月中旬,是水稻、玉米、花生、红薯等等庄稼走向成熟最后关键时候,需要天气好,气温高,这样农作物才会成熟的好,才会出现“遍地是黄金”的景象。
而“处暑出伏前”说的是一个时间,说的是处暑在出伏前到来,我们知道,处暑节气是二十四节气然后第十四位的,是秋季然后第二位,处暑是“出暑”的意思,说明是要暑气消退的时候,说明气温下降很快了,而这个时候刚好是秋季丰雨期,雨水加剧了气温下降,虽说出伏的时间在处暑之后到来,但是后面的伏天气温还是会下降,雨水多,农作物成熟受很大不利影响,所以这是农民非常担心的,担心这种天气会带来“必定是灾年”的年景。
(素材来自网络,维权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