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朱元璋明明什么都没学,但表现的如此出色
  • 为什么朱元璋明明什么都没学,但表现的如此出色

    朱元璋一开始是没有多少文化,但是他有虚怀若谷的谦虚精神,知道以一种空杯心态,积极听取儒生谋士的意见。后来更是在繁忙的军务中,抓紧时间读书学习,还请名儒给自己讲解,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汲取营养,才为后来能从容处理朝政打下基础。所以朱元璋并不是什么都没学,正相反,他学得很认真。

    列兵人暖心句子 - 句子网

    (朱元璋剧照)

    朱元璋出生于一个佃农之家,由于父亲朱五四没文化,所以起名都用数字代替,朱元璋就叫朱重八,幼年的朱重八曾舍身到皇觉寺。在他十七岁那年发生旱灾,再加上蝗灾和瘟疫肆虐,夺取了双亲的生命。朱重八便到皇觉寺当了和尚,但是寺庙收不到租,也没多少粮食,所以刚当了四十多天和尚的朱重八被迫和师兄们走出寺门去云游。

    (当和尚的朱重八)

    当时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地进行。四年后,朱重八回到皇觉寺,收到少年好友汤和的信,便去参加起义军了。

    他从一名小兵做起,由于刻苦训练,作战勇猛,十几天就被提拔为九夫长。更是被元帅郭子兴看上,把养女马秀英嫁给他,并改名朱元璋。从此朱元璋作战更加卖力,凭军功很快升为军官。在起义军大大小小的战役中,朱元璋逐渐认识到文人的力量,早在冯国胜、冯国用兄弟投奔他时,朱元璋就很重视他们,虚心向他们请教,靠着兄弟俩的出谋划策,打了不少胜仗。

    (李善长剧照)

    朱元璋爱儒士的名声传开了,又陆续有文人来投奔他,朱元璋从他们那学到不少知识。随着有利形势的发展,胸怀大志的朱元璋更加懂得知识的重要性,他在繁忙的军务中,总是抽出时间,抓紧读书学习;请李善长等人讲解历代政治的得失、成败的教训。随着自身知识的增长,他也更加敬重读书人。每占领一处地方,他都必访寻当地名士,为自己做秘书、顾问、参谋一类的工作。比如公元1355年起义军打下徽州后,朱元璋就请来隐居的老儒朱升,还采纳了他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并严格贯彻执行。在攻下应天(今南京)之后,朱元璋听说浙东有名士刘基(刘伯温)、叶琛,章溢,就请他们来辅佐自己,还建造礼贤馆,给他们居住。

    (刘伯温剧照)

    此后依靠刘基提出的“先西征陈友谅,再东讨张士诚,然后南下,最后北伐”的建议,朱元璋在武将们的帮助下,势如破竹般灭掉一个又一个势力,最后统一全国,建立明朝,自己成为开国皇帝,是为明太祖。

    纵观朱元璋的崛起之路,从一个小兵做起,靠着文人的战前部署、出谋划策,靠着武将们的东征西讨、冲锋陷阵,逐个击溃割据势力,最后建立一个大一统王朝。这个过程不仅仅依靠武将的力量,还要靠文臣的智谋和策略,以及本人的纵横俾阖的能力及学习能力。朱元璋更凭借个人魅力和礼贤下士的风格让文臣武将们忠心追随,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最后成为开国之君,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从平民出身的皇帝,所以他的出色绝非偶然。

    任何人都不是随随便便成功的,朱元璋也不例外,但是他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知道自己的短板,没多少文化,打仗又没有什么计谋,但是他善于利用人才,从他们身上学习长处。通过虚心学习,他逐渐成长为一位出色的将帅,直至最后成为开国皇帝。他的成功验证了一个道理:学习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学习一定不会成功。

    说了你有可能不信,人家是有天命加身的人,不能以世俗的眼光看待之。哈哈哈!当然这只是个玩笑罢了,当不得真,否则很容易疑神疑鬼,也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好了!说回正题。

    先从提问入手,破个题。前半句,“为什么朱元璋明明什么都没学”这个前提很有意思,耐人寻味。至于后半句,以“但表现的如此出色”发问,就更让人跃跃欲试了,在两相对比之下,竟勾起了一探究竟的心思。如此,那鄙人就姑且一试,请各位看官予以指教、斧正。

    据史料记载,朱元璋不仅打天下有一套,显得雄才大略,而且本人的文学素养也不差,还会吟诗作对。由此可知,朱元璋不可能是一个粗人,且大字不识的那一类人,至少后来就不是。或许,前期没参加起义军的时候,算一个没文化的人。毕竟,从他的出生经历就可见一斑,没有上私塾的条件,大多时间不是在放牛,就是在亡命天涯。可是,这些情况后来立马变了,盖因“客观形势、身边文人、个人发展”等重要因素的影响,朱元璋势必会有所改变,开始注重学习的积累。况且,朱元璋本身就是个很有野心的人,不可能不知道文化的重要性,故以此勉励自己勤苦学习,那也是几乎可以肯定,并且见怪不怪的。

    因而,朱元璋可能什么都学,但最擅长的莫过于权谋之术了。自朱元璋加入红巾军,到定鼎天下建立大明王朝,这期间过去了十几年的时光。那朱元璋肯定是两手抓,一方面学习行军打仗、治国理政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在战场、官场进行不断的实践,学以致用,取长补短。那么朱元璋的出色就不难理解,还让人敬畏了。

    总之,诸如“朱元璋明明什么都没学”那是假象,当不得真。须知,干货永远在肚子里,不可轻易示人。

    不得不说,朱元璋是真正的聪明人,虽然在现代人看来很多政策有很多错误,但是以当时的人的思维模式,已经是到了极致。老朱想的是自己的家族能够千秋万代。他的一系列的政治策略也都是这么在做。他杀那么多贪官污吏是因为他从小就知道官员的行事行为是百姓会不会造反的根本原因。只要老百姓不造反他的家族就能千秋万代,只要那些权贵没有兵权,也野心也没用。对于一个半生戎马的他想来打仗是多么简单的事。万万没想到,到了子孙后代,打仗是如此之难。

    什么都没有学就是瞎扯淡,这只是表面现象,老朱其实什么都会。军事天才,治世能人,帝王之术等等,没他不会的,关键是他还很勤劳,全国上上下下的大小事物他都要亲自处理,真配得上是日理万机。那下面咱来具体讲讲。

    学问

    这个学问应该可以算是老朱最不擅长的一样了。虽然能读读文章写写字,偶尔还写几首小诗,但水平也就仅限于此了。毕竟老朱出生贫寒,小时候更是受尽了生活的毒打,所受教育程度不高,很可能是没受过教育。大家都知道,最初他叫朱重八,也就是朱八八,连个正式名字都没有。后来不放牛,也不敲钟了,自己去创业,走上了造反这条道路。换了职业做大哥,肯定就要换个像模像样的名字,总不能让小弟整天喊你重八吧?然后就改名朱元璋了。注意啊,这个名字很有内涵,朱即诛,元指的是元朝,这璋是一种玉器。所以他这个名字是包含有远大志向的。

    军事天才

    这就不用多说了,他白手起家,一路拼搏,从陈友谅到远征北方少数民族,无一没有体现出他的军事能力,他对战场的把握可能连朱棣都难以望其项背。就拿他派蓝玉一行人远征蒙古来说,提一点,他们去的地方是那美丽的贝加尔湖。老朱深深的知道,明朝最大的忧患在蒙古,所以他竭尽所能的在有生之年要把他们消灭干净,这样才能让儿孙没有后顾之忧。蓝玉他们还没出发,老朱就为他们制定好了一系列战略方案。后来也确实不出他的所料,可想而知他的军事能力有多强了。

    治世能人

    他在位期间,对国家的建设是不容小觑的,虽然在四大案中杀了很多很多人,但他的功勋却也无法磨灭。他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等,最终迎来洪武之治。

    帝王之术

    老朱打完仗之后的那段日子里最能体现出他的帝王之术。卸磨杀驴的事没少干,当年跟着他一起创业的老兄弟除了一个汤和,其余人都被他给收拾了。汤和之所以能逃过一劫,是因为他这个武将只会打防御战,不会打进攻战,所以被留下来继续为老朱家打工。还有一个是常遇春,打完仗班师回朝时死的,但死因不是很明朗。就连刘基也没能逃过老朱的魔爪,在几波灵魂发问之后,还是出事了,被老朱找了个借口给赐死。蓝玉,最惨的一个兄弟,虽然不是跟着老朱打天下的难兄难弟,但军事天赋不可小看,从贝加尔湖回来后,觉得自己功劳大,就开始飘了,结果被老朱扒了皮做成草人,以告诫他人,人可以得意,但千万不能忘形。

    反正吧,好皇帝绝对不是什么好人,好人也做不了好皇帝。朱元璋作为开朝皇帝,没两把刷子还真搞不来。

    觉得还行的兄弟就点个关注吧,你们的支持是我前进的动力!谢谢阅读

    列兵人暖心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