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才子解缙因何被“醉杀”
解缙是一个杨修式的人物,人送外号大明第一才子,但是下场非常凄凉。答案很简单,因为他就是明代版的杨修,一是让帝国主宰朱棣不喜、乃至于生厌,二是掺入了储君之争,而且支持的太子朱高炽还处在弱势地位,最终导致解缙含恨而终。
(1)帝国才子
解缙是江西吉安人,江西在古代才子辈出,近现代则是多将军。解缙这哥们从小酒爱读书,19岁就中了进士,可以说天赋异禀,进士是啥概念了,范进中了个举就能高兴疯了,进士是全国举人里挑前几十名,含金量非常之高,而且解缙还非常年轻。
这个年轻的才子甚至引起了大明帝国主宰朱元璋的重视,拨冗接见了这哥们。这哥们出道的时候,正是洪武朝胡惟庸案爆发的时候,别人都在那边装死,这哥们直接出来痛陈时弊,又勇又二。面对这样的才子,朱元璋一开始也就忍了,毕竟这哥们太有名了,就怕杀掉惹得读书人怒火。
但是这哥们非常爱作死,这也是他后来悲剧的原因。到了洪武朝李善长案爆发的时候,这哥们又出来批判老朱,老朱倒也不杀他,直接让他回家种田。这哥们受了打击,觉得自己错在不会跑官要官玩关系,所以这哥们又犯了另一个错误,结党营私,离飞黄腾达更近了,离死无葬身之地也更近了。
(2)从落魄小官到东宫领袖
等到老朱死了,帝国主宰变成了朱允炆,解缙靠着关系解了禁,但是新皇帝觉得这哥们口无遮拦不爱用,于是给了他一个西部小官,但是解缙靠着自己的人脉,又溜达回京城,做了一个翰林院的小官。当然古代的翰林院就是高官预备役,不是人才还进不了,考进士的时候要是成绩不好还没办法进翰林院,只能外放当官。
后来靖难之役后,解缙熬出来了头,可能是出于他的文名,也可能是解缙在文人中属于听话的,不听话的方孝孺十族都死了,所以朱棣重用了他。
朱棣重用他最主要的是用他的才,可能朱棣觉得解缙的才会写东西还是靠谱的,玩政治是不行的,不过还是要物尽其用。于是朱棣让他修《永乐大典》,提出了“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直言,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成一书,毋厌浩繁”的要求。解缙也不负才子之名,把《永乐大典》做得很好,赢得了朱棣的肯定。
(3)祸起萧墙
但是解缙并不知道自己的斤两,居然卷入宫廷斗争,在朱高炽和朱高煦的斗争中,解缙站队了朱高炽,也就是知名的“好圣孙”事件。有天朱棣问解缙,“该立谁啊”,这个问题其实曹操也问过,聪明人贾诩只会装傻,等曹操追问,再装模作样地回答一句“我在想袁本初和刘俊升的事情”,委婉地提醒主君。结果解缙大才子居然直接说,“世子仁厚,应为太子”。
这句话其实让朱棣不满意,毕竟朱棣的名言是“世子(太子朱高炽)多疾,汝(二皇子朱高煦)当勉立。”朱棣看见解缙肯定朱高炽,就问他为什么,解缙回了一句“好圣孙”,也就是后来的宣宗朱瞻基,不得不说才子还是才子,说话有水平。
但是卷入了宫廷斗争,朱棣也保他不住,也不想保他,毕竟说话不中听。于是再汉王朱高煦的策动下,解缙被排挤出了京城,毕竟再朱棣眼里,救过自己的亲儿子比起解缙重要千万倍。
解缙被贬也就算了,去边疆山高皇帝远,开开心心过日子写书也挺好。可是他不死心,居然有天借着化州督饷的功夫找了太子朱高炽,结果太子吓得半死,毕竟大臣与太子勾结是每个帝王的心病,于是朱棣直接把这哥们送进牢里。
(4)才子落幕
得醉了朱棣,插手了储君之争,那么他就活不了,一是皇帝看他不顺眼,二是他居然妄图左右皇朝延续,那么解缙就必须死,于是在牢里吃了几年饭以后,朱棣想起他了,就问了锦衣卫一句话,“解缙还在吗?”,这句话其实跟《让子弹飞》里张麻子那句解决黄四郎的话差不多,“他要是体面,就让他;他要是不肯体面,那就帮他体面体面”。当然了,才子还是要值得尊重的,死法当然也要给他一点尊重。
在永乐十三年(1415)的一天,锦衣卫指挥纪纲就把小老弟解缙喊来吃饭,也不跟解缙多说什么,但是纪纲本人却不来,只是放了很多的酒在解缙面前。解缙一下子就懂了,毕竟才子要是读不懂人的行为涵义那就不是才子了,所以解缙也很清楚自己的命运,他知道帝国主宰要他死。于是解缙很愤恨,但是也没办法,于是饮酒至酩酊大醉。喝醉之后的解缙直接被锦衣卫扔到大雪里活活冻死,也算留得全尸,也有最后的一丝丝体面。
参考文献:《明朝那些事儿》——第61章 帝王的荣耀(当年明月 著)
我是蓝白旗帜,如果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
解缙醉死于雪中的原因主要由于他在政治上的不成熟,其次便是因为解缙主动卷入了一场让所有人都唯恐避之不及的问题,那便是“国本之争。”
明朝有三大才子的说法,在永乐年间担任过内阁首辅的解缙就是三大才子之一,而且是公认的三大才子之首,从此就可以看出解缙的才智超群,但天才总会有一些缺陷的,用现在的话来说,解缙就是那种智商很高但情商却极低的人。
永乐十三年(1415年)正月十三,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献上犯人囚籍,以备朱棣勾选新年大赦的名单。
在密密麻麻的名单中,朱棣一眼就瞧见了解缙的名字,随口问道:“缙尤在耶?”
解缙还活着吗?
我们无法从书面上得知朱棣讲此话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但我想应该是一种很平淡的语气,没有任何的感情波动。帝王者,喜怒不形于色。
早在永乐七年(1409年)三月,明成祖朱棣巡视北平,翻阅奏章时见到平安(平安字保儿)的名字,同样说了一句类似的话:“平保儿尚在耶?”
平安得知后,也比较知趣的自尽了。他是比较了解朱棣这位曾经的对手,今日的主子的。
纪纲同样很会体会圣意,听罢,心领神会的退了下去。
当晚,纪纲提着好酒菜走入了关押解缙的牢房,看着这位曾经的内阁首辅独自饮酒至大醉,然后命人将喝得不醒人事的解缙埋在了牢外的积雪中。
这一晚,正月十三,明朝三大才子之首、主持编撰了《永乐大典》的解缙醉死于雪中,时年47岁。
前面已经介绍过,解缙被醉杀的原因是因为他卷入了“国本之争”,皇长子朱高炽与次子朱高煦的太子储君之争,在这二人的争斗中,解缙是站在朱高炽这一派的。因为解缙的心中很清楚,最终胜出的肯定会是朱高炽,这既顺应天意(朱元璋亲自指定的朱高炽为王世子),同时也合乎礼法(嫡长子继承制)。
这在永乐三年(1405年),朱棣召解缙入宫讨论储君之位时就定下来了,当朱棣为立储君一事还在犹豫不决时,解缙讲了三个字便说服了朱棣,“好圣孙”,朱高炽之子朱瞻基,正因朱棣极其疼爱这个孙子,所以才定下了主意立朱高炽为储君。
事后,解缙以为所有事情都结束了,因为太子之位已定,那么立下从龙之功的解缙更会得新皇恩宠,朱元璋视解缙如子、朱棣视解缙为大才,朱高炽同样会信任解缙,正当解缙在心中盘算这些时,有人却准备对他动手了,朱高煦是不会屈服的。本以为已经结束,没想到这斗争才刚刚开始。
朱高煦,朱棣次子,朱高炽的竞争对手,在朱高炽正式成为储君后被封为汉王,但他从未放弃过争夺皇位的野心。
(影视中的朱高煦形象)
在朱高炽被立为储君之后,朱高煦仍未放弃争位的念头,但太子之位已定,于是他决定从朱高炽的身边人找问题,首当其冲者便是解缙了。
因口无遮拦而被贬
解缙是一个文人,虽然他没有文人之风骨,但他却有那些文人孤傲清高的毛病,常认为天降大任于我也,必须干一番大事业。所以在所有人、哪怕是皇帝再亲近的大臣都唯恐避之不及的立储问题上,只有解缙一个人冲了上去。
立储,是王朝政治的头等大事,历史上有许多立不好储君导致权力内斗乃至颠覆的教训。解缙作为皇帝身边的红人,不可能让悲剧重演。因此,他主动介入并干预立储之争。
朱棣喜欢在靖难之变中征战有功的二子朱高煦,不喜欢身体肥胖、性格柔仁的长子朱高炽。解缙在多个场合向朱棣委婉进言,说服其早立长子为太子。在永乐三年的最后一次会面,解缙终于用“好圣孙”三个字解决了这个问题。但他也因此遭受朱高煦的忌恨。
在如何钻研文学上,解缙确实是一个大才,但是在官场的政治斗争中,解缙却是一个大大的蠢才,他的口无遮拦终究会害死他的,这个早在洪武时期就有体现
太祖朱元璋深爱解缙的才华,命其常侍御前,并对解缙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明史.解缙传》)。
意思是我和你从道义上是君臣,而从恩情上如同父子,你应当知无不言。年青气盛的解缙立即上《万言书》和《太平十策》,主张应当简明律法、赏褒善政,朱元璋读后称赞其才。
“缙以冗散自恣耶”。解缙恃才傲物、仗义执言,不懂官场规则的他得罪了许多达官贵人。朱元璋认为他锋芒太露,便令解缙回家,十年之后再回归朝廷。
等到解缙再次步入众人眼光中时已是燕王靖难之后了,解缙主动依附朱棣,并得到朱棣的赏识,不久后升任“右春坊大学士”为“内阁首辅。”
朱棣靖难成功后,与解缙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明史.解缙传》)
朱棣的这一番话与当年朱元璋对解缙讲的话起到了相同的作用,那便是令解缙亢奋了起来,解缙素以天下事为己事,何况是国本乎?古人云:“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古代文人的终极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永乐三年(1405年),解缙上书弹劾朱高煦僭越礼制,令朱棣不喜,称解缙是在离间骨肉。
永乐四年(1406年),淇国公邱福将朝廷机密“传达延外”,朱高煦却嫁祸解缙“禁中语”五年,解缙又被诬为“试阅卷不公”贬为广西布政司参议。临行前,礼部郎中李至刚因与解缙有宿怨,又诬缙,故即改贬交趾(今越南),命督饷化州。
在政治上的正直敢言是解缙的美德,但这一点在涉及到一些敏感问题,比如国本之争时,却是不那么成熟。解缙是一个不怎么擅与政治斗争的人,却以政治投机而出头,最后又因政治投机而丧命…
因政治投机而飞黄腾达,又因政治投机而丧命
建文四年,朱棣兵临南京城下,靖难大业即将完成。城中人心惶惶,特别是那些达官贵人,此后何去何从是一个问题,解缙与好友胡广、李贯、王艮相聚,席间三人陈说大义、痛斥燕王之不忠,并纷纷许诺,若是南京城破,必以身殉国,唯有王艮一言不发、默默流泪。席散后,王艮以身殉节,而义愤填膺的解缙早已逃出城外向燕王示忠,史载:“缙驰谒。”
第一次政治投机很成功,朱棣对这位主动来投靠的文人欣赏,在解缙代替方孝孺为朱棣撰写《登极诏》后,解缙得到了重用,并让朱棣说出了那番“天下可一日无朕,而朕不可一日无解缙”的话。
三年后,解缙就像建文四年那天一样,他将全部身家押注在世子朱高炽的身上,并竭力辅佐,多次隐晦、或暗示朱棣,立朱高炽为储君才是最好选择。
因此,解缙被朱高煦一党谋害,加上解缙自身在政治上的不成熟,参与国本之争,弹劾汉王僭越,导致朱棣对他越来越厌恶,最终以无人臣礼被关入诏狱(锦衣卫负责)。
五年后,永乐十三年(1415年),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奉上意,灌醉解缙后,命人将其埋入雪中,解缙冻死于雪中。
结束语
解缙有大才,所以得大明三代帝王赏识。但因在政治上的仗义执言,使他屡屡碰壁。后解缙以迎接归附朱棣而得势,其人才高而勇于任事,但喜欢评说他人,常常口无遮拦而没有顾忌,最后也因此而身亡。
总的来说,解缙是一个不善于政治斗争的人,但其却是因政治投机而兴,在尝到了甜头之后,解缙开始了他的第二次政治投机,没想到却因此而下狱,最终醉死冻亡于雪中。
可能解缙在政治上最大的成就即是参与朱高炽夺嫡,帮助朱高炽成为储君。但这个成就对于他的另一成就来说是不值一提的。作为《永乐大典》的总编撰,大典的成书才是其一生最为高光时刻。世人不会记得谁帮助了朱高炽夺嫡,世人只会记得《永乐大典》与总裁解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