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室内拍摄几种灯光效果好
【以下经验由橘子树影像原创,严禁抄袭转载,想学习更多摄影知识请关注头条号:橘子树影像】
你这个问题其实很复杂,说道棚拍打光,说一本书都不够,但再多的打光技法都在有基础认知的前提下,知道这样打灯有什么效果才是最重要的。
下面我就简单来说下不同位置的光线变化会带来什么变化,通过这样才算入了打灯的门,而不是告诉你用强光?加柔光罩?加蝴蝶步?这些都没有,我始终相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正面光
顾名思义,从正面打出来的光线,人物脸部受光平均,高光点在鼻头/脸颊/眉中等地,人物立体感不强,多用于证件照的拍摄。
背面光
从正后方打来的光,在闪灯加上暖色片可以模拟日光的效果,而且头发边缘会得到柔化,一般配合侧面灯来使用,再配上主灯补光。当多灯共同工作时候,最主要的是要注意各个灯位的输出功率,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哪里加强哪里削弱,什么位置的光硬了软了都需要有良好的审美判断。
3/4侧
单灯拍摄最常用的灯位之一,升高灯架,仰头低头,不同的角度都能打出不同的效果,适合拍出具有神秘感些的人物照,配合其他灯光辅助也可。也可以在相机后放置点光源补充眼神光,这都是举一反三的想法创意,并没有多难。
顶灯
人物头顶的灯,自然打在头发和肩膀处,要思考为什么要顶灯,当你觉得头顶暗了些,那么肯定就需要一盏顶灯。顶灯不意味着在头顶正上方,头左侧,右侧哪里都行,主要是从高处往低处俯打的灯都属于顶灯。
地灯
光源从地面往上打,一般打亮人物下巴处,营造一种恐怖的氛围,多用于恐怖片打光。
模拟
打灯的最高境界就是“打了好像没打”,打灯的技巧之一就是善于模仿,模仿窗光,模仿台灯光。我们经常能看到电影,主角坐在窗前,一束温暖的阳光打在脸上,这些基本都是通过打光获得,却十分自然。还有一种,在漆黑却只有一盏灯在画面的情况下,主角的细节却很丰富,就连衣服都不是死黑一片充满细节,这都是靠打灯,真实情况是一盏小灯是不可能把画面亮成这样,但通过打灯,我们不会产生怀疑,会下意识认同这就是真实情况。
这就是打灯的高明之处。
附件
打灯的艺术不是仅仅靠各色的闪灯,不同的灯罩,雷达罩,扩光罩,束光罩;蝴蝶布,黑旗布,硫磺纸……各色的配件也是很重要,这些之间的合理利用才是成就一张优秀棚拍作品的基础。
最后总结:灯不是打得多就好,而是知道自己这盏灯的作用是什么,不多不少刚刚好才是最佳的打灯方式。可以用四盏灯表现的,你却用了三盏足够了的话,就证明你进步了。
一屋子灯光明亮而温柔显得很吉祥仿写句子
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
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柳翠”,没有花担子、茶担子。这些都在七月十五“迎会”—赛城隍时才有,元宵是没有的。很多地方兴“闹元宵”,我们那里的元宵却是静静的。
不过元宵要等到晚上,上了灯才算,元宵元宵嘛。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灯节。灯节要过几天,十三上灯,十七落灯。“正日子”是十五。
各屋里的灯都点起来了。大妈(大伯母)屋里是四盏玻璃方灯。二妈屋里是画了红寿字的白明角琉璃灯,还有一盏珠子灯。我的继母屋里点的是红琉璃泡子。一屋子灯光,明亮而温柔,显得很吉祥。
上街去看走马灯。连万顺家的走马灯很大。“乡下人不识走马灯,——又来了。”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转几圈。后来我自己也动手做了一个,点了蜡烛,看着里面的纸轮一样转了起来,外面的纸屏上一样映出了影子,很欣喜。乾隆和的走马灯并不“走”,只是一个长方的纸箱子,正面白纸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连着一根头发丝,烛火烘热了发丝,小人的手脚会上下动。它虽然不“走”,我们还是叫它走马灯。要不,叫它什么灯呢?这外面的小人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整个画面表现的是《西游记》唐僧取经。
孩子有自己的灯。兔子灯、绣球灯、马灯……兔子灯大都是自己动手做的。下面安四个轱辘,可以拉着走。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脸是圆的,眼睛是弯弯的,像人的眼睛,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绣球灯、马灯都是买的。绣球灯是一个多面的纸扎的球,有一个篾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有两个轱辘,手执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滚动。马灯是两段,一个马头,一个马屁股,用带子系在身上。西瓜灯、鱼灯,这些手提的灯是小孩玩的。
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镶绢,上画一笔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看围屏有两处,一处在炼阳观的偏殿,一处在附设在城隍庙里的火神庙。炼阳观画的是《封神榜》,火神庙画的是《三国》。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似的。
一九九三年二月十二日
(选自《人间草木》,有删节)
【赏析】
开篇先抑,从安静入手,以比较衬托;至晚上才热闹,扬的作用开始显现,这是欲扬先抑的典型手法。重在“扬”的内容,故乡元宵节的热闹,点明“灯节”,层层展开:家里灯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