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大部分人结婚之后,和父母的感情就淡了,越来越疏远了点。这个是真实的吗?越走越远了吗
自己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无法全部让父母知道,只能自己扛,也知道他们帮不了什么,而父母活着自己的小日子,觉得不要不去打扰他们两人世界。于是就有一层隔膜,至少在你快乐高兴的时候告诉他们跟他们分享,或是一同出游,才能实实在在拉进亲情距离
“很多中年人,对父母的感情越来越淡,孩子永远重过父母”怎么看
勿让天性遮蔽了人性的光芒
很高兴能够回答您的问题。
爱自己的孩子是天性使然,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而爱父母体现的更多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具有经后天教育形成的普遍人性特征。
1.孩子并非永远重过父母。每个人几乎都会经历从孩子到父母的过程,当自己为人父为人母的时候,就更要感知为人父母的不容易,就更要爱自己的父母,而不是认为自己的孩子永远重过自己的父母。
2.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每个人几乎都会成为父母,也都有老的时候,都需要得到子女的照顾和爱护。对孩子的爱无可厚非,对父母的爱也是血浓于水印证。人活一世,有这辈子没下辈子,勿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空剩满腔遗憾。
3.爱需要循环流动。对孩子的爱是父母之爱的延续。父母和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始终,自己不仅要爱孩子、还要爱自己父母,更要让孩子爱自己、孩子爱爷爷奶奶,爷爷奶奶爱孩子。让爱在三代直接持续的流动,才能让人生充满爱、延续爱。
现实生活中确实是这样的。这也体现了中年人对儿女的重视。但不能说,就是对父母的感情越来越淡。
中年人的人生是生活中最累的时期。他们是上有老下有小,从他们内心来说,他们是想顾老的,又想顾小的。可是,当力不从心的时候,他们只能先选择顾得小的。
因为作为父母的老年人,他们完全还有精力自己照顾自己,根本不需要儿女守在身边。
但作为儿女小一辈的人就不一样了,因为有了一个更小的小生命的到来,确实增加了很多的难处。这时候,作为中年人的父母,只好去搭把手,只好把重心放在了小的身上。我觉得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如我,为了我的女儿,我放弃了继续工作的机会(因为有高级职称,可以继续多工作五年),还有人说我,一个高中英语老师,早早地退休了,也可以自己在家做家教,可现在选择做了“保姆”,白瞎了等等。但我为了小的,我什么都舍弃了,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恰当的。
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希望儿女都守在身边。哪个儿女不在身边,就念叨哪个儿女。而且老年人还有一个特点,就觉得,哪个儿女不在身边,哪个儿女才是最孝敬的。其实,那些在身边的儿女付出的更多,但他们就是看不着。
所以,我觉得,并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中年人对父母的感情越来越淡,孩子永远重过父母。
很多时候,现实确实是这样。
第一,更重视后代,是人类的基因使然。这也是人类得以世世代代繁衍下来的重要原因。
第二,中年人对父母的感情可能也很深厚,但大多数人表现出来的确是比较冷淡。这届中年人还算跟得上形势,但他们的父母已经跟不上。话题的缺失、觉得父母跟不上时代、不会快速有效地使用电子产品、交谈有代沟、生活习惯看不过眼......很多问题,都会使得中年人不太愿意跟父母交流。
第三,中年人对父母的感情,大多数可能表现在物质上的照顾。他们不会对父母的生老病死坐视不理,会定期给钱,甚至会请保姆照顾,也会有嘘寒问暖,但不会有太多的精神上的沟通。表现出来的就是思想和心理上不够亲密了。
第四,每一代人对自己的下一代都会特别关切。下一代需要更多的照顾和培养,很多中年人也对下一代寄予了很多的希望。这使得他们不仅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生活上关心,也会重视孩子的教育、心理等各方面发展。
第五,对于中年人来说,父母那一辈过的日子,已经离自己渐渐远去了。而孩子这一辈过的日子,来日方长,自己还有很强的参与感,故而会更在意。
所以,一定要比较的话,中年人确实跟孩子的链接更多更深。
你好,我也是个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这个问题现在确实挺普遍的。
就拿我说吧,我生活在离农村老家不远的城市里,平时只能周末或者假期里回家。现在还好些,孩子刚上幼儿园周末也没有兴趣班,一年可以多回几次家。可是等孩子越来越大,占用的时间越来越多,尤其是现在学校需要家长配合的地方太多,这样一来就得把回家看父母这件事往后一拖再拖。
也许是我们知道就算再怎么样父母也不会真的生我们的气吧,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私的,所以我们有恃无恐。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孩子到了中年,他们估计也会更多的顾着自己的孩子而把我们往后排。这真是一代又一代的循环啊!
但这也不能说明就跟父母感情淡了,尤其是现在科技这么发达,就算不回家也可以视频聊天,老人家其实就是想跟我们说说话,知道我们都挺好的他们就放心的了。
这是基因里的天性,人类会自然而然的爱自己的后代。
这个是你我都包括在内的,人的本能,你可以看你的父母对他们的父母就清楚了。
父亲需要照顾的时候,巴不得一天你不离左右,可在我奶奶弥留之际,他知道信息以后,二十天以后才回的家看奶奶,我们小时候父母对我们的关心牵挂如影随形。
到了我们现在,依然如此,哪个手机里首要关注不是孩子呢?关心最多,付出最多,最心甘情愿付出的那个人哪家不是孩子呢?
爱孩子,虎狼概莫能外,何况人?
只是我们为人子女,份内的应该认真做完才是本分,对父母,不用日夜牵挂,时时陪伴,总要感恩把我们带到世上来,使我们有机会享受现在的生活,面对不能自理的老人,你总要可怜他们无助去尽义务吧。
可悲的是,大多子女早被生活磨去了善良,认为对子女好过对父母理所当然,对老人只剩翻旧账,求公平,冷漠,甚至对老人的处境明知悲惨不去理会。任何的一切平复不了内心的怨恨。
这样放纵本恶的行为,对自己和后辈是好的榜样吗?
从我做起,不用多么冠冕堂皇,只是自私一点为自己,对父母照顾,对子女教育,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完成就好,不要置责任度外,覆水难收。
亲情淡得让人怀疑是不是自己有什么问题,你们有这种感觉吗
为什么说亲情淡了让人怀疑的无法置信,今昔对比社会生活环境不断变化,以前亲戚都是在同一个地方土生土长,经济能力和生活条件不分上下,比此之间往来经常感情浓厚。现在人分上中下等,头脑活络的人,有经济实力,往城市里去经商,买房买车娶媳妇,与农村老家的亲戚之间往来少了,亲情疏远淡化了,缘故于手中有钱怕亲戚借钱,其为主要原因。在农村一生为农的人,经济收入低与生活条件差,也是因为着钱和谋生出路,有求于有钱亲戚拉一把进城找工作或经商而改变贫穷面貌,一而再再而三地联络求助于亲戚,感情好的亲戚会帮忙,有的亲戚怕麻烦直接推辞。所以说有钱的人怕穷的人,原因很简单;借钱、找工作、小孩子上学等等,现在做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老是麻烦别人,怕被人烦,疏远,冷淡,最终一句话,讲亲情,要有同等经济实力交往,不在同一级别一切都是扯蛋。
感谢邀请!
对于亲情淡薄的现实大家必须承认,这是大势所趋。不是自己戓者其他那个人有什么问题,亲戚之间由于走动少了,情感逐渐疏远。所谓“一辈亲,二辈表,三辈四辈认不到”说的就是这么一回事。现代社会,由于压力大,使大家都忙于养家活口而疲于奔命,亲戚间一年难见几次面,时间长了亲情自然而然就淡了。
在农村生活的人都是这么一种现状:家里人大都是每年过完春节后就陆续离家出走去外面务工干活了,如果家中没有什么特别紧要的事情中途就不回来了。直到农历冬月外面的活少才回家陪伴家人,对于那些至亲至戚也会象征性的去看望一下,表达自己的心意就算是简单维持亲情了。一般亲戚除了红白喜事去随下礼就过去了,有时人去不了,发个微信红包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原因理由大家都心知肚明,也就不说多话了。
城里生活的人,也是每天因为生计而在各自岗位上忙碌。同样也没有多少空闲时间去走亲访友,而且大家工作性质不同,休息时间也不一定同步,大家一起聚聚的机会都不是那么多。节假日就陪伴自己家中的老人逛逛戓者游山玩水去了,去亲戚家的次数也是少得可怜。家里有什么事务也在酒店饭店请客了,上门拜访探望的事也难有一两回。
对于亲情淡了的原因也就随便说说,也许还有更多观点,欢迎各位朋友共同探讨!
有,前几天我姐夫、我姐还和我讲,怀念七八年前的美好时光,我自己也感觉我们姐妹之间的亲情淡了,我怀疑自己做的不好,我上周还和我同学谈起这个问题。
以前,每年大年初二,我们姐妹四个都会聚在我大哥家吃饭聊天到夜里十一二点,第二天、第三天在我两个姐姐家(她们都嫁在村里),初四五我家一家再回家。
平时也会经常打电话聊天,姐妹之间相互牵挂,我回娘家每次都买同样的3份礼物,我大哥和两个姐姐家各一份,她们有什么好吃的也会带到我家。
可现在,我和二姐时不时打打电话 ,周末经常我做饭,让她们来我家吃,顺便聊聊天。我大姐几乎一年不和我们联系,过年我们在我大哥家聚,她们一家也不来。
前年过年,我大姐、我二哥和我家都在一个城里,彼此却不联系 ,大年初五,我老公说我最小,让我约她们两家到外面吃顿饭,她们两个找了各种理由拒绝。
大姐和大哥的女儿和儿子工作,我和老公出力帮忙,没有事要我们家帮忙,一年不会打一个电话 ,大姐女儿生二胎 ,她不通知我们,我大姐也不说,孩子四五个月的时候,我大姐发一些孩子的视频给我,说让我去找她姑娘玩(我侄女),我问我二姐去不去,我二姐说,不去,她是老师,平时电话不会打一个,特别是对你(我),你那么帮她 ,你身体不好,她都不问。
我侄子(大姐的儿子)在我们小区幼儿园上班,我接连喊他三次到我家吃饭,各种理由拒绝,他从未喊过我们去他家吃饭。
我卖特产(每年一两个月)发朋友圈,他们不转发关注,他现在做生意让我天天帮他转发点赞。
有时我在想这还是我想要的亲情吗?
不过慢慢地自己想通了,社会在发展,大家要生活,个人接触的圈子不一样,想法也不一样。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好,其它的顺其自然。
穷在街头无人识,富在深山有远亲。现在的人是很现实地,赚穷爱富是人的通病。你有💰有权亲戚朋友走动地多,隔三差五电话再叙叙情谊,亲情浓地如胶样化也化不开😁。你无钱谁人理,亲情肯定淡如水。再者现在人都很忙,都急着挣钱养家那有闲心情管别的。
谢邀!是社会的问题。当今社会,生存压力很大。人们都忙于生存,忙于养家糊口。亲戚间的来往也有亲密与疏远。谈得来就多走两次。谈不来就少走两次。这个问题是没有毛病的。我也是一个很注重亲情的人。但我不会把这个问题看得非常严重。随遇而安。
你是否和家里人父母姐弟哥哥之间话越来越少?为什么
话少说明感情淡了,比如恋爱中的男女,热恋中有说不完的话,还有闺蜜,知己,都是有聊不完的话题。
和家人感情淡,里面一定有矛盾,或者难言难以面对和难解决等,不管怎样还有血脉相连,抓起灰来比土热,找找原因多沟通。亲情是用钱买不来的。
各人缘分,我把父亲当知心朋友,把兄弟姐妹上下级,我是老大,我要管理他们的衣吃住睡,兄弟姐妹也很听我的话,大家长大结婚了,弟妹生活上有困难都喜欢找我商量,帮忙,父母在,他们还是喜欢和我说他们的家事,请求我的帮助!
谢谢邀请。为什么?因为我最近发现了一个问题,对于我说的话,我爸妈不太相信,而对于我老公、哥嫂,甚至于侄儿和女儿他们说的任何话,我爸妈都笃信😭这不十一月份我爸爸得去医院复查心脏的事情,我对他苦口婆心地劝说,他置若罔闻,说医生复查就是想额外骗他的钱……结果气急败坏的我给我侄儿打了个电话,我侄儿一出马,我爸爸乖乖地去了医院😭我跟我妈妈说她的坐骨神经痛是三家医院确诊了的,要她一定得去正规医院理疗,可她却轻信我那节约成性的嫂子的话,坚持说她自己是身上有寒,要用偏方来治疗……结果我请我女儿出口相劝,得,乖乖地去理疗了😭通过最近发生的这两件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人微言轻”,因为我爸妈一直都认为我是家里最没用的人,因此才一直不信任我的。这件事发生了差不多一个月了,我现在很少在父母哥嫂面前开口说话,反正我说啥他们都不会相信的😭
这个要看人的性格类型的。我家兄弟姐妹多,散落在各地(还好只有一个在外省),父亲又不太爱说话。
每次回老家,我总是叫父亲多说说以前的事。家里由当年的“致富家庭”历经磨难到我上大学时学费都拿不出、然后现在又都还好过了。期间有帮助我们的人应该记得,也有两副嘴脸的人要尽量回避。我是比较多话的,父亲在我的引导下就会话多起来,特别是给他来两大碗米酒下去就关不住话闸了🤣
大哥不仅和我外形像,性格也像。老家新建的房子给我留了一间(平时不给别人用)。每次回去,我们都是聊到半夜,有时12点多了还说不瞌睡,我就自己回房间了。
又想起了妈妈,一直把我当她的骄傲。每次回去都把她知道的事和我说个遍。但是突然重病没了,我好久没有接受事实,村里的老人老是要和我回忆回忆我妈的音容笑貌,害得我总是默默流泪。
我姐比较计较小得失,姐夫更是极其爱占小便宜,唉,没话说,说起来就是暗示能不能拿点钱或者物件给他。
弟弟从小跟着我长大,读书、刚工作时的费用都是我给的,我和我老婆都还有点拿他当小孩子,话也不多,但是爱听我说,什么事都来问问我的意见。
随着年龄增长,更加珍惜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话也会更多。最近感觉我姐也多说话了……😁
谢谢邀请,你说的这个问题还真存在这种情况,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原因很多,特别是现实社会,为了生存,谁也在忙忙碌碌中,平常没啥正事,也不可能多联系,再一个父母在的话,相聚的机会还多点,一呆父母不在了,联系的机会总要比以前少点,而有的姊妹们还不在一个城市,就更不方便了,再一个年龄越大,儿女的牵绊就多了,重心就不在兄弟姐妹身上了,这是人生的正常现象,也是自然规律,还有活在当下,金钱第一的观念,世风日下,亲戚之间也不乏有穷富差别大的,鉴于这种现象,兄弟姊妹也不可能走的近,但也不乏有走的好、话题多的,总之,人生一世,各有各的条件和想法,特别是现在网络发达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话题越来越少了,但不管怎样说,骨肉亲情是永远也不会变的,当你有难的时候,还是血浓于水,所以说还是珍惜眼前的亲情最好!
你和自己的父母感情怎样
您好你的问题是我和自己父母的感情怎么样?
答:我们关系很好,偶尔吵架,偶尔一起看电视剧。偶尔一起看法制节目。有时候我会故意装着什么不知道问他们电视剧剧情,有时候也会故意向他们打听家里亲戚事情。因为交流才会有家的温暖!
我是家中最小的,爸妈疼我宠我,所以我和父母感情很好,那时家里穷,但是父亲总要挤出钱来,给我买件新衣服穿,记得上初中时,父亲硬叫人帮忙给我买了辆自行车,当时我还不会骑,二哥喜欢得不了,就送给了二哥,那个年代有一辆自行,可代表现在一辆汽车,可是我家并不富裕,硬花钱给我买了车,可见父母是多么爱我,疼我,我工作了每次坐车回家,我都有晕车的毛痛,母亲特意给我做一碗醋水面,即开胃,又吃着舒服,如果我工作忙,几天不回家,父母总会打电话问我是否生病了,出什么事了,他们总是把心放在女儿身上,现在父母都以不在了,但父母的爱`永远陪伴着我,每当想父母的时侯,就会去父母墓地坐坐,说说心中的悄悄话,心中会立刻变得如此平静,希望下辈还做父母的女儿。
我和父母的感情,一直很好,但是日常生活中,难免会有意见不和的时候,但是一家人内部有不和,对外也是一致的,这才是一家人,父母和孩子的缘分就是一天天走向分别,年幼时总是想粘着爸爸妈妈,有什么事情,都会想告诉他们,长大后,自己有了心事,也不再有什么事情都告诉父母了,但是父母与自己的联系,是永远都不会淡的,父母不希望孩子受苦,子女也是不希望看到父母受苦,
谢谢悟空老师邀请:
我自己的父母,早已过世,父亲走了十二三年了,母亲走了五年,父亲八十四岁,母亲也是八十四岁,他们与我之间的关系很好,他们的心非常善良,对街坊邻居都非常好,大家对父亲都特别尊重,他还当过生产队长呢。
父亲曾经当过兵,是抗日的兵,为了打小日本,十四岁就离开父母,参军打仗,在部队开汽车,还是个排长。
因为他的人缘好,还受过恩人的资助,那是他的上司,月月寄钱给他上学,父亲在我小的时候,经常讲给我听,告诉我做人一定要诚实,还要记住别人的好,这个恩人的住址是山东省荣成市成山镇肖水河村,父亲回来后去找过,查无音讯。
我母亲是贵阳人,姥爷曾经是给县长专门写告示的,什么职务就不知道了,姥爷有三四房老婆,我姥姥是最小的,大姥的心最坏,把我姥姥生的男孩全弄死了,只剩下我妈妈,姥姥在妈妈七岁时得病去世,妈妈被大姥总是祸害,没办法最后是姑姥把妈妈养大,并且上了师范。
父亲与母亲经人介绍,在妈妈十六岁时与父亲结婚,终于有了归宿,生了一个男孩,并且在飞机场旁边开了小卖部,生意非常好,还获得了某酱油厂家唯一的经销店,因为父母诚信,得到这种授权是非常了不起的信任,父亲出去进货,母亲在家经营,买卖非常红火。
因为时局动荡,父亲又想家,最后决定回到家乡,孝敬父母,那个年代的交通太落后,从贵阳到山东要经历多少艰辛?
对着思念的家乡和父母的期望,回到家乡,想和以前一样,做个小买卖,可我们这里是乡村,隔集市还有十多里,不管挑或推都非常不方便,最后选择放弃,开始了种地生涯,再也没有做买卖,致使他们一直都跳不出这个圈子,过着贫穷的生活,遗憾终生。
时光飞逝,……
图片本人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