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国绥靖公署,行营,行辕都是什么机构
  2. 民国绥靖公署,行营,行辕都是什么机构

    民国时期的绥靖公署,行营,行辕都属于军事机构,行营,行辕这两个机构在古代就已经存在了,绥靖公署是民国时期才有的产物。

    民国绥靖公署,行营,行辕都是什么机构

    在二战爆发前,因为英国,法国对纳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让绥靖这个中性的词语变成了贬义词,绥靖并非指代妥协忍让,而是稳定,安抚的意思,所以绥靖公署这个机构的建立,最初主要是用来维持地方稳定的。

    但问题是在民国时期,地方局势一点都不稳定,有搞革命的,有抢地盘的,还有占山为王的,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绥靖公署诞生了,类似地方剿匪,构筑防御工事,武装自卫都是由绥靖公署负责。

    这个时期的绥靖公署级别并不高,也不适合简单的将其划为军事机构,毕竟维持稳定不是只靠武装力量来治理就行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确保部队的战斗力,各地的武装力量政府都能统一调度,很多机构被裁撤了,1940年后,又对军事指挥机构再次进行了精简,直到抗战胜利,第一,第二等战区直接改编为绥靖公署,绥靖公署的地位才得到了提高。

    说行营之前,我们先说一下其中的一个特殊含义,古代皇帝出巡时临时搭建的驻地,1930年,国民政府的第一个行营建立了,“海陆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南昌行营的主任正是蒋,也在这年的11月,蒋开始将南昌作为国民政府的军事中心和经济中心,南昌在当时还有中华民国第二首都之称。

    所以在表面上,行营属于军事指挥机构,但在实际上又可以作为军事中心,甚至是政治中心来使用,级别也仅次于总部,后来又先后成立了重庆行营、广州行营等等,都属于区域军事中心,并且是专事专办都各有针对,就比如西安行营就是针对红军北上的,在抗战胜利之后行营被逐渐裁撤。

    行辕主要出现在抗战胜利后,抗战胜利了战争并没结束,蒋为了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军队的控制力,在一定区域内设置行辕,下面通常管辖多个省份的军政事宜,1948年,蒋宣布实行实行民主宪政,行辕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行辕主要出现在抗战胜利后,抗战胜利了战争并没结束,蒋为了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军队的控制力,在一定区域内设置行辕,下面通常管辖多个省份的军政事宜,1948年,蒋宣布实行实行民主宪政,行辕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绥靖公署

    绥靖公署是在民国时期,国民革命军内部所设置的一种指挥机构。虽然绥靖公署这个机构是在民国时期设立的,但是绥靖一词在中国古代却是很早就有了,这个词语的意思最初只是安抚、做出让步以保持地方平静的意思。

    后来外国人引用翻译的绥靖政策对这个词语的原意可以说是做出了曲解,但是后来人们都按照这个意思理解这个词语。因此这个词语也引申成为了苟且偷安去做一些让步,做一些违反国家理性与原则的事情,甚至于还有了非理性纵容的意思。

    绥靖公署这个机构最早的时候是由抗战时期的各个战区改编形成的,在后来全面内战爆发时期仅仅剩下了仅剩第1、第2、第11和第12这四个战区,后来这四个战区被分别改编成了西安绥靖公署、太原绥靖公署、保定绥靖公署和张垣绥靖公署。

    其实在抗战开始的时候,国民革命军的指挥机构并不是这样的,原本的机构并不差。但是在抗战结束以后,国民党内部官僚风气已经十分严重,为了照顾军中那些所谓的前辈以及鼓动士兵们抢占地盘等,国民党对指挥机构做出了改动。

    上层领导们属意将指挥机构扩编为总部-行营-绥靖公署也就是战区-绥靖区-兵团/整编军-军-师-团一共8级的机构,这样的做法可以说是十分愚蠢的,机构改动之后,大量问题出现,机构重叠、官员冗杂等问题层出不穷,整个指挥机构不断发生上级越权指挥越俎代庖,下级不听上级指挥的问题。

    行营

    行营这个词语与古代的“行宫”十分相像,行宫是中国古代为皇帝出巡而临时建立的驻扎场所,也被称之为“御营”,后来行宫逐渐地演变成为了代表皇帝处理专门事务和行使部分权力的专门机构。

    等到了民国建立的时候,蒋介石当上了国民党的领导,虽然此时已经是民国了,但是蒋介石非常喜欢玩弄帝王之术,他所进行的军事独裁也充满了封建思想,他取得了领导地位后,听从了其属下的建议,建立的许多军事机构的也都是以仿古命名,举两个例子“行营”和“行辕”就是这样。

    “行营”的全称是“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某地行营”,与古代的行宫十分相像,行营就是蒋介石离开首都到其他地方处理军机大事的常驻地方也可以说是他派出的代表的驻地,蒋介石曾经授予自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称号,他把持了这个职位很长时间,这个称号具有极其浓厚的军队色彩。

    当时第一个建立起来的是1930年设立的“海陆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也被简称为“南昌行营”,这个地区当时十分受重视,由蒋介石亲任行营主任,可见他十分重视这个地区,在那个时期虽然南昌不是首都,但是也成为了那个时期国民党实际上的政治和军事中心。

    后来又陆陆续续地成立了重庆行营、成都行营和宜昌行营,加强了对这些地区的管控,后来为了压制汪精卫的力量,钳制粤系军队,又再次成立了广州行营。当红军选择北上到达陕甘宁地区的时候,蒋介石又故伎重施成立了西安行营。

    行辕

    “行辕”与“行宫”意思十分相像,但是不完全相同,行宫专指皇帝居住的地方,而行辕则是泛指古代高级官吏的行馆,这其中并没有包含皇权的特殊含义。

    “行辕”的全称是“国民政府主席某地行辕”,这个机构的设立是在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以后,蒋介石在当时为了加强对某一大区的军事和政治统一领导,将原本的机构行营更改为“国民政府主席行辕”。

    这个机构与行营的区别在于行营仅仅只代表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而行辕则是代表中央政府的派驻机构,权力更大,代表了中央的权威。

    后来蒋介石先后设立了“北平行辕”、“武汉行辕”和“东北行辕”以及“西北行辕”,最大限度地扩大自己的统治。在地方扩大自己的权威,得到人民的支持,至少可以起到威慑作用,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监控地方,达到与其他党派相抗衡以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作用。

    这三个机构都是国民党提出设立的,他们从历史中寻求灵感,但是并没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反而让之前就存在的问题更加严重,这也是机构不能很好发挥作用的原因。

    这三个机构都是国民党提出设立的,他们从历史中寻求灵感,但是并没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反而让之前就存在的问题更加严重,这也是机构不能很好发挥作用的原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所设置的绥靖公署、行营、行辕等机构,多为临时性的战斗序列组织;其组织均由军事委员会、国防部颁发的“组织规程”来确定。

    【绥靖公署】

    “绥靖公署”又称绥靖主任公署,简称绥署,多设置于后方或边远地区,属长期的地方性军事组织。

    “绥靖”意为安抚平定。

    土地革命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蒋介石为“围剿”革命根据地,将全国划分为若干“绥靖区”,在各区中心城市设立“绥靖公署”,隶属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负责军事指挥,同时也控制该区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

    绥靖公署的组织规模,以西安、郑州、福州、重庆(一度设过)等绥署较大,略同于“行营”和“长官公署”。

    抗日战争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曾在战地后方各省普遍建立绥靖公署,还有跨省的如“川鄂边区”、“湘鄂边区”等绥靖公署。这些绥署较前者规模小,但组织类似,所辖部队多少也不同。

    【行营】

    “行营”是南京国民政府为统率、督导某一地区的军事与政务所设置的军事组织,是较大的军事性区域机构。

    行营规范称呼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首个行营为1930年设立的“南昌行营”,是备蒋介石亲自或象征性指挥的组织。其后又在北平、武汉、重庆、西安、成都、广州等地设立了行营。各地行营设置时间与职权因情况而异。

    组织上,行营设有上将(或中将)主任1人,中将副主任2~3人;代表委员长行使职权。其下设参谋长、秘书长及若干厅、处,分别掌理军政各项事务。

    抗战中设立过汉中行营、天水行营。抗战后,只设立过重庆行营,后改为“西南行政长官公署”(同时设西北、东南行政长官公署;长官公署负责监督辖区内的一切军政机构和部队)。

    【行辕】

    “行辕”为“行营”之改称,二者之区别,隶属关系有所变化。行营直隶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辕直隶国民政府主席;而委员长与主席皆为同一人~~蒋介石。

    1946年6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撤销;9月15日,国民政府通令各地行营改称“国民政府主席行辕”,直隶国民政府。

    9月,东北行营改称“国民政府东北行辕”。设有主任、副主任、参谋长、副参谋长、参议、秘书长、咨议、高级参谋,下设机构有第一处,掌人事、兵役;第二处,掌情报、防谍;第三处,掌作战、训练;第四处,掌补给、交通;以及总务处、军法处、新闻处、韩侨事务处、警卫团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龙云旅游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龙云旅游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民国绥靖公署 行营 行辕都是什么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