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亩地想从事休闲农业,该如何规划
您好,我本人是一位生态农业践行者,谈谈我的一点小看法。
百度百科对休闲农业的定义:
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在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
发现休闲农业对农场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便捷情况要求很高,比较适合郊区发展,对于偏远的山区就要慎重考虑。
您有几百亩地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好多想做农业的找不到地。
您自己的这些土地是平地还是山地,目前比较常见的模式:自由采摘,亲子旅游,农业科普,户外拓展,垂钓,露营等等。
可以建一栋旅游集散中心,用来接待四面八方的游客,最好还是招商引资,降低投资风险。
许多从事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大都是跨界或者转行过来的,承包了土地,却又不知道从何下手。
一、找既会说、又会做的人做规划 做规划,不要找只会说不会做的纯理论家“学院派”,也不要找只会做不会说的草根家,最好是理论实践都有的实践派。比如农学谷商学院 1704期休闲农业经理人培训班参访过的三生万物,是一座占地 33 亩的自循环家庭农场,位于北京西北六环外,属昌平区马池口镇 , 由节气工坊、四季民宿、酵素农园组成。合伙人张文贺是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曾经做过多年设计,包括农业的设计。
二、考虑大局,善用大局 考虑大局是指服从大局,是指家庭农场、休闲农庄、农业公园、田园综合体或是特色小镇的规划,要服从当地的整体城乡规划。具体项目的设计规划要服从于整体规划。
三、清晰产业定位,主业要能盈利 产业定位,首先要考虑到休闲农业到底怎样盈利?赚谁的钱?必须要有核心产业支撑,让农场获得自生能力。如果缺少主要产业依托,农场的未来将会走偏,后期的推广和拓展也会很难。
四、因地制宜,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休闲农业没有固定的模式可走,做得好的园区都有其自己的脾气秉性,项目设置要量身定做,不可照搬照抄。定位不同、地域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历史人文不同、民俗文化不同,每个企业的商业模式也就会不同,运营模式也就不尽相同。
规划,是大多数休闲农业的经营者普遍遇到的问题,农学谷商学院原创整理了《从规划到运营——休闲农业实用技巧108式》荟萃实操精华,解决实战问题。供新农人参考借鉴。希望这多多少少能帮助你少走弯路。
个人从规划多年,见过的项目也很多,规划里有很多共性的地方,也有很多个性的地方,而且条条大路通罗马,所以要先明白自己有什么,想获得什么,捋清思路,才能更好的规划谋划。
首先看市场条件。一看靠不靠大城市,周边有没有旅游基础,交通便捷程度之类的。在大城市周边,怎么弄都有市场,农业观光、采摘、餐饮、休闲、亲子、度假、游乐、体育、农俗体验等都有机会,当然农业田园的环境和氛围也是基础。比如北京周边有蟹岛、洼里等休闲农庄产品,项目并不特别独特,但每天人都乌泱泱的。不靠大城市的话,餐饮可能更好做一些,在类似农家乐的基础上,可以增加一些休闲的内容。
二看靠不靠大景区或旅游聚集区,根据情况,是做一些分流的观光,还是配套服务都行。分流市场搞点花海噱头,配套服务上点田园餐饮住宿,如果特别有才,也能另辟蹊径,做特色做大做强也可能。
三是四下都不靠的,要么就有渠道和资源,做圈子服务,要么就是控制档次,做性价比,不要盲目突破,盲目高端。
其次看自己想突出哪块,想怎么做。这个可以多找高手,过来人聊聊。休闲农业很泛,偏农,偏亲子游客,偏吃,偏接待都都机会。如果没特殊资源,还有一定的区位优势的话,个人建议偏亲子,吃多住少,游农适中,大田多景观多科技少。
至于规划上,没有轮到具体模式和地块上,完全没意义。只能按一般性的、性价比相对合适的来聊聊——常规来说,1+3+1比较合理。第一个"1"是指田园农业背景,可以景观大田花海树林等,形成观光和氛围基础,也营造小环境。"3"是指三个比较基础的业态和功能,即餐饮(农家菜、主题菜、点杀等特色)、休闲(亲子家庭方向目前最好做)和农业(采摘,农俗体验等)。后一个"1"是指住宿会议等,这部分没有放入3个基础功能里,是因为很可能投资大,见效慢,个人建议是留出空间,先做好了人流,在配套上。当然,刚开始就打民宿、度假村方向的,住宿可以做重点,但是要慎重。
体量上,景观环境部分可以占地一半以上,餐饮部分二三十亩,游乐休闲部分五六十亩,农业采摘体验部分二三十亩,另外留出住宿接待的空间二三十亩,再加上一些门区服务停车交通等一二十亩,就差不多了。
农庄的路子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关键是合适,发挥自身和地块的优势,想好了在做,更容易成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休闲农业旅游规划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休闲农业旅游规划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