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常见服装面料的英文名称
常见服装面料的英文名称:
001、里料:LINING
002、面料:FABRIC
003、平纹:TAFFETA
004、斜纹:TWILL
005、缎面:SATIN / CHARMEUSE
006、绡:LUSTRINE
007、提花:JACQUARD
008、烂花:BURNT-OUT
009、春亚纺:PONGEE
010、格子:CHECK
011、条子:STRIPE
012、双层:DOUBLE – LAYER
013、双色:TWO – TONE
014、花瑶: FAILLE
继“yyds”后,“awsl”也成流行语,00后为啥不爱好好说话了
可能是流行吧,就是一种口头语,并且可以直接通过二十六键盘来打出,而不用一个字一个字的打出来
其实这种用首字母小写来表示文字的方式,我最初见到是在饭圈流行起来的,一般都是为了避嫌,不提起某一个人的真实名字,所以打首字母来代替一个人的名字,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流行到全网人都在用
至少作为一个00后,我大部分能看懂,也是图省事吧
如果看不懂,可以尝试用键盘打出来看看能打出什么,联系上下文就能看懂了。
不是00后不好好说话,而是某些词语拼音打出来还是费点劲的,不注意切换中英文输入的话,一不小心就变成字母了。既然字母也能起到同样作用,表达同样的意思,为啥不直接用简单明了的呢。毕竟网络流行语言发在各种论坛上,又不是做学术,不需要搞得那么严谨。
我是个标准的00后,我其实有时候是比较反感这个现象的,因为这会增加理解的难度。
要是一大段话中,一大堆yyds,awsl,zsbd等流行语,了解的人自然可以很好的心领神会,并且接上你的话。不了解的人,出于礼貌也是会表示说你的意思(观点)我知道了,但实际上他很多地方是不清楚的,因为你用了太多的缩写,谐音梗等等。这会增加交流的门槛,因为这会迫使我为了能听懂对方说话,我必须得去学习相关的流行语,不过一般听到流行语,我会等对方说完他的观点(带流行语的),然后去询问这个流行语是什么意思,记忆一下,已备下次遇到不会一点也不知道。
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的方便,而不是用于增加交流的难度的,那就本末倒置了。
总结一下,我的个人观点是:能好好说话的,没必要增加说话的难度,除非是彼此的心照不宣的暗号这些,还是好好说话能高效实现自己或者对方的交流目的,越简单直白,对方理解难度越小。这个不仅仅只是适用于工作,同样适用于生活之中。
不必介意。时代的背景、经济发展不一样,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言语特点,正如现在大家议论00后一样,当年80后、90后也被前辈们议论过。再比如,我们现在写的白话文某种程度上已经让民国以前的古人们棺材板都按不住了。可以确认的是,高考作文老师们不敢那么教。在正式的公文上不敢那么写。
AWSL,啊我死了! 网络用语,汉语拼音,连英文都不是;用来表示对某件事或者某个人极度爱慕;最初出现在2018年一次某网红和粉丝互动活动。
从文化的角度看,这种语言现象一点儿也不奇怪;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行话”或者说“黑话”——
最初只是在特定的人群、特定的场合、特定的时间出现;有些“行话”后来人间蒸发;有的进入了全民范围内流通,成了民族“共同语”。
对这样的语言现象怎么看呢?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任何时代的年轻人都是“反潮流”的;比如说他们的服饰打扮;说话的语音语调以及用词,都是“故意”显得与众不同——“过来人”(年纪大的不都是年轻过吗?
特定时期的词汇,特定行业的词汇,现在不一定人人都能理解;比如说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上山下乡”、“上、管、改”(上大学“管大学;改造大学)、“顶职”等等词汇都已经消亡;
那个年代年轻人的“黑话”比如说“条子”(警察);“美子”(美元);等等,现在有多少人能够听懂呢?现在不也是烟消云散了吗?
即使是网络用语,前些年的“神马都是浮云”,甚至“给力”这些词汇都慢慢退出了流通;另外又会有一批新的网络用语取而代之。剩下的只有“亲”,仍然还是流行。
年轻人说话办事儿,当然不如年纪大的人那么思前想后,那么“成熟”另外,他们使用这些网络词汇的目的之一,就是不让“圈子”外的人听懂——
如果说80后、90后口语或者书面语夹杂着英文比如说BTW ,某某人很low,offer是5w!;等等的话,那么,00后,使用更多的却是汉语拼音,比如下面这些——
NSWL, NSDD, SSMY, BDJW, 等等。
你能够猜的出来什么意思吗?
它们依次是;难死我了;你说得对;盛世美颜;不懂就问。
很明显,这些都是属于“拼音输入法”的词汇;可见00后们还带有非常明显的“校园气息”,还没有完全从“汉语拼音字母表”走出来。
等他们长大了,这些“词语”自然也就不会再继续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