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学生就要体会生活心酸吗?你有什么看法
大学是人生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在大学就应该学会社会生活的规则,融入班级,宿舍,社团等各种小集体。在抓紧学习的前提下,不断体验生活,生活自理,做饭,洗衣,消费和储蓄的关系。如何创造经济,自力更生,通过做小生意,小商机,学会营销。体会赚钱不容易,风吹雨晒,担当责任,体验危机。在活动中,承担不同任务,扮演不同角色,处理轻重缓急的事情,被人误解,被人辱骂,体验苦累脏,体会不平等。正是这些心酸,喂大我们的格局,逐步成熟,大道理都听过,但是体会需要自己摸索。最后情商,智商,逆商在培养,我们也更加优秀。
生活的心酸是指哪些方面呢?要打工挣学费吗?我以前认识一个人,从大一开始勤工俭学,每学期学费都自己挣,问题是他家不缺钱,他自己乐此不疲,觉得挣钱了很有成就感,花自己挣的钱腰杆子很直,而且大一已经19岁了,提前步入社会没什么不好,能学到人情世故啊,办公室生存规则等挺好的。
但如果有考研计划的话会辛苦一些,毕竟学习不是简单的事情,要是能把学习和生活都兼顾到肯定要花很大的精力和时间,看你自己以后想走的方向了。
但大一体会生活的心酸真的觉得还好,很多19岁大学生可能都有吧。
我认为大一学生体验生活的辛酸是正常的,不必质疑。
什么时候体验生活的辛酸,不是我们自己能选择的,要看个人际遇,可能有多种因素(有自然的,也有社会的)会导致一个人面对或者突然面对不堪的生活。生活不会选择在你到了一定年龄、具备什么条件的时候才给你出个难题!命运说不准什么时候会与你开一个天大的玩笑!天灾人祸猝然降临的情况也是时常发生的……
有意识地锻炼自己抗挫折的能力,培养自己能扛事的品质,特别是在逆境中要热爱生活,要想到人人有本难念的经(只是你了解不深入,不知道而已),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唯其如此,你才能心存暖意和阳光,才能“抬头所见皆为柔情,低头所思全是感动”。
虽然我们都不希望自己过辛酸的生活,但辛酸的经历本身却是一笔财富!未曾体验辛酸,也就不会享受甘甜。溪水不遇见断崖绝壁而走投无路,哪里还有飞流直下的瀑布呢?逆境是最能促使我们成长的。如果你正在大一与“辛酸”遭遇,请不要抱怨老天爷的不公,不要叹息自己的肩膀依然柔弱,而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尽最大努力改变现状。告诫自己:已经严冬,春天还会远吗?
考入大学,四年后就面临踏入社会。而大多数同学,在中学时往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与现实社会基本隔绝,一切学习生活上的大事小情,都由父母包办得妥妥的。对现实社会缺少起码的了解。如果不在大学四年做好必要的过渡,突然一进入社会,必定会手忙脚乱,惊惶失措,无所适从。对此,学生们当然毫无知觉,但家长和学校却是明明白白的。
于是学校就组织学生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而且给社会实践活动考核打分,并要求达到一定的学分,规定社会实践学分不够不予以毕业。部分家长也适当减少生活费和零花钱,逼迫孩子去勤工俭学,体会一下挣钱之不易,感受一下生活的艰辛。
部分同学,既不明白学校开展这类活动的目的,也不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对过去的安逸生活念念不忘。因而内心产生了不小的抵触情绪:大学生就一定要体会生活的心酸吗?
其实,完全有必要。特别是那些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上大学了还从来没有体会过生活心酸的孩子尤其有必要。如果这类大学生,再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再不搞一搞勤工俭学,去体会挣钱之不易,感受生活的艰辛,了解社会的复杂,接触人心的险恶,上一些当,受一点骗,吃一下苦头,长一些智慧......四年之后,如何去找工作,挣饭钱,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成为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呢?
这是所有应届毕业生的必由之路。
这是一个由学生生涯走向工作岗位,开始自食其力的一个开端。
如果认为“心酸”,那么你以前的蜜罐生活也该结束了。
没有什么“心酸”,只是幸福的生活在像你召唤,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寄生生活的结束。
困难在等着你,但同时鲜花和精彩的生活也在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