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该如何解释这句话
直译:最大最好的善就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却不跟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都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这段话是说,人(执政者)要拥有像水一样的美德,胸怀博大,不计得失,即“不争”。
一、由水引申出来的“道”
老子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水,没有固定的形体、没有固定的色彩、没有固定的居所,总是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它最大的特性就是多变;水,柔弱、趋下、包容、滋养万物而不与相争,它川流不息,没有穷竭。水的这些特质,像极了老子哲学思想中的“道”,先天一炁,混元无极,浑全之朴,众妙之门,无形无象、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是造就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
二、《道德经》简介
这段话出自《道德经》。《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共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被称为“内圣外王”之学、万经之首,文意深奥,包涵广博,对后世传统哲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之一(可以参阅《易经》,这是一部比《道德经》更远久的著作,《道德经》明显吸收和借鉴了《易经》的思想)。
三、何为“道”“德”
《道德经》中的“道”,不仅是指自然之道、客观规律,也是指修道的方法;“德”不是指现在人们口中的道德、品德、德行之类的,而是指修道者所应具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的方法。也可以简单的把“道”和“德”理解为规律与方法,即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多诡辨,谁又能说得清楚呢)。
四、《道德经》在表达什么
《道德经》主题思想是“道法自然”。“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在哲学上,老子之“道”是指天地万物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在++上,老子主张清静、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在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按照“物理、哲学、++、政治”的逻辑关系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
您好,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这句话的意思是:我要赞美柔弱的"水"(这里暗喻所有平凡的人)在这个大千世界中你们是一直在默默付出,这个世界最底层的劳动者们你们坚持的耕耘才是这文明的基石,这就是道理。
其实老子这是在用圣者的智慧告诉阶层劳动人民,大可不必自卑,你们所创造的价值才是承载这个文明的基础,坚持做正确的事和自己的平凡和解,像水一样润物细无声,平凡默默,这也是一种大道,平凡之道!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是老子《道德经》里的一段话,老子认为人们品德中的善行善念若果做到极致做到最好,就像水的特性一样,水润泽万物却从来不与它们相争,你看水与任何物质相容就和它融为一体,不论是好的坏的它都通通接纳,它只管做出它本来的特性,从来不会因为接触到阴暗,肮脏的地方而抱怨,经常处在众人厌恶的地方,你看人们一看到污水,就掩鼻远之,而水不会,水与污垢同在,并发挥自己的作用,慢慢的将这些脏的物质输送到离人们远的地方,然后将污垢过滤掉,自己慢慢沉淀,循环往复然后又变回清澈甘甜的水,水的这种特性是一种自然的规律,所以很接近于道
那么什么是道?道就是自然,“人法天,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何为自然?你看天,,从来不说话,每天日月交替为万物所用,你看地,从来不言语承载着万物,天地周而复始运行是自然的,从来不会因为万物去改变它们的运行规律,做为万物中的水的特性就是自然规律的一种体现
老子《道德经》讲的这段话,是告诉我们人要效法于天地,并要像万物之中的水一样按照自然规律去生长,学习和发扬水的特性品质,并成为一个真正的有厚德有修养有作为的人(小生不才,浅写道的悟得,道的真正含义还需要去深悟)
此【题目】,为《道德经》摘选。
老子意在宣示:世间至高无上的善,如同水一样;水!蕴化万物,萌生万物,滋养、哺育万物从来不争取或望图人们的回报。示意人们须深知~水的善德•厚道品德是纯粹的,高尚的,无私奉献万物的。
接着“老子”又进一步阐述示意水自身的艰苦卓越,吃苦耐劳品行:是涉及经历至为荒漠、艰险,苦难的,人迹罕至的地方,甘愿为人们奉献。示意人们须深知水的行为~不畏艰险,舍己忘我的为人付出品行。
综上所述!最终“老子”在暗喻:品德高尚,纯粹的贤德•圣人,舍己为人,忘我奉献的高尚品德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