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女孩以707分考入北大,你觉得这个个例能证明“寒门出贵子”这句话吗

这个标题是个标准的伪命题。

什么等级是寒门,什么等级是豪门子弟,那中产呢?什么时候把中产划进豪门去了?

即使最富足的国家都有赤贫的民众。中国也不例外,但是硬要用指标和比例来划分,寒门考上重点大学的比例真的逐年减少,是因为都考不上吗?

不是的,因为国家的扶持,还有这些人家的勤劳,让昔日一脚踩在寒门门槛上的人家,都跨进中产家庭里去了。针尖般的字眼,故意戳大家的痛点。如果按这个比例,寒门子弟仍然是让社会侧目看待的一群。

豪门子弟从出生到成长,无一例外都享用最好的东西,学习顶尖的学问,看最长见识的地方。那有谁统计过,这些子弟是否都能全部成材?不是家里用钱堆印出来的文凭和学问?为什么对于这样的人,大家都选择不思考了呢?

不敢统计,估计是数据比寒门子弟成材的还要难看!

社会附予每个人存在的位置都有属于他的专场。无可否认豪门子弟每个人都有个很优秀的开端,一出场就把普通人家的孩子甩出10公里之外。塔尖位置只有1平米,这些优秀子弟不可能都站在高处,总有挤下来的。当挤下来的时候,从来没有尝试过失败的人群,便是最先放弃的。

我们人生行进过程中,有一个词叫:弯道超车,还有一个词叫:学习。对,穷人家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很多数也数不完的缺失,随便一种都会让人觉得一辈子受穷。但是,他们小看了穷人家的孩子的各种承受能力,他们有强大的压力承受念力,也有超快速的行动力和执行力。这些能力是随着年龄增长一起强大的,当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爆发出小宇宙。因为他们懂得一切来之不易,也知道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实现,他们会因为一切懂得,更珍惜人生。

如果硬是要对比,刘强东、李嘉城、马云。。。等等站上神台的老大们,哪一个出身豪门?那些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二代们,有多少家企业能让人侃侃而谈,津津乐道呢?那些蓬勃发展的企业中,请数一数,站上塔尖的人群中80%都是出身寒门。

所以,不要给这些所谓的标题党误导了判断。也不要让那些新闻里制造出来的差异化报道蒙住了双眼。为什么新闻里很少报道家境上乘的子弟的新闻?一是没有对比性,引不起观者八卦,二是丑闻通常给人用钱摆平,看不到不代表没有。

请相信,天道酬勤!上天不会辜负努力生存的人,适当的时候绝对会让他们发光。这些也决计是普通百姓家才能有的担当。

寒门一直出贵子!!!

不能。王心仪只是个例。

没有人相信,“寒门出贵子”这句话是真理,尤其是在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公的情况之下。现在,人们更多地是在说,“寒门再难出贵子”。而王心仪“感谢贫穷”的文章之所以爆红, 更多地在于,人们并不认同这句话。

寒门女孩以707分考入北大,你觉得这个个例能证明“寒门出贵子”这句话吗 - 宝贝英语

孩子的舅舅在北京工作,他的小孩子才7岁,刚上二年级,可就是这么一个小孩子,参加假期各类兴趣班已经有三年了。从国际象棋,到围棋、中国象棋,从绘画美术到少年足球,从汉字书法到美式英语,各种兴趣班。小孩子学得多,记性好,今年上半年,参加北外组织的英语大赛,他小小年纪,就取得了英语组北京市三等奖。据孩子舅舅说,他的儿子在小学毕业之时,有望获得英语六级证书。这可是在大学生毕业时才要求达到的水平。今年一学期考试,语文99.5分,数学满分,仍然在总结为什么会丢掉那0.5分。

可朋友在华北县城,他的孩子一直在公办学校读书,英语烂到发音都不准,口语从来不敢出口,英语考试从来没有得过满分。

城乡的差距太大。而王心仪就读的枣强中学,是河北省重点中学,近年高考本科上线率都在95%以上,同衡水中学不相上下。这样教育资源占优势的学校里学习,王心仪并没有被打上贫穷烙印,她占据着衡水市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所以,她在于学习方面,并不能称为是“寒门”,她只是家庭属于农村较为平常的条件的农民家庭,是这个意义上的“寒门”。

“寒门出贵子”,个例可以有,但并不是现下可以证明的真理。很多的优秀寒门学子,最终因各种原因,与名校无缘。

谢谢邀请。

看到这个题目我突然想起来卖米的作者张培祥,一个同样出身农村同样才华横溢的才女。因为家里穷,高二就外出打工,大学白天打工,晚上自学。 最后死于白血病。笔者不知道白血病的病理是什么。但是如果她出生在富贵家庭,有定期体检,不用白天工作,晚上学习。是否能够挽留她的生命呢?

又有多少张培祥这样的才子,赢了高考却输给了生活。

我相信寒门能出贵子,但是相比之下却难得多。他们不乏聪明才智,但是可能因为营养跟不上,生活压力大总总原因半路夭折,这是国家的重大损失。因此笔者希望国家跟社会可以成立尖子生救助基金,让更多这样的才子没有后顾之忧。诚然贫穷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但是如果命都没了,又何来强大之说。笔者真的不希望张培祥这样的悲剧重演。

都说了是个例,那当然不能证明什么,个例没有统计的意义。

今年的全国高考二卷语文卷的作文题目选了下面一段材料:

作文材料中讲的其实是一个“幸存者偏差”的经典案例,所谓“幸存者偏差”是人的一种认知错误,是指人们往往只看到筛选的结果,却忽略了筛选的过程和被筛掉的大多数,也叫做“死人不会说话”。正如作文材料中所说的:军方人员看到返航的飞机的机翼上的弹痕最多,由此推断机翼是最容易被打中的地方,所以要加强机翼。而统计学家却认为应该加强弹痕少的机尾和油箱,因为这些机翼被打中很多次的飞机还能返航,说明机翼不是飞机最致命的部位,而机尾和油箱一旦被打中飞机就毁了,回不来了,所以要加固弹痕少的机尾和油箱。军方人员没有看到的就是那些没有返航的飞机,看到的是作为“幸存者”返航的飞机,由幸存者的特征来推断规律,这就是“幸存者偏差”

“寒门出贵子”其实也是一种“幸存者偏差”,因为贫寒的家庭和落后的地区是很少出现能考上名校的人的,一旦偶然出现一个,就会引起轰动效应,能够迅速成为当地的“新闻”,消息会传播得很远,最后人尽皆知,人们就会由此得出“寒门出贵子”的结论。其实每次有“寒门出贵子”的新闻登上各大网站,恰恰说明“寒门贵子”是很少见的,富裕家庭和发达地区出“贵子”反而不是什么“新闻”。

如果要王心怡用自己作为例子来论证“寒门出贵子”这句话,我想她肯定不会同意。她出身河北农村,周围肯定有很多连大学甚至连高中都考不上的邻居和同学,在她求学的道路上,肯定是见到周围无数的同龄人都远远的落在她后面,她肯定会知道自己只是一个幸运的“个例”。而我们只是通过互联网媒体的报道看她考上北大的光环和她身上的寒门标签,却没有看到大多数为考上一个大专而兴高采烈的寒门子弟,没有看到那些辍学打工、默默无闻的农村少年。

“寒门出贵子”是人们的一个美好的愿望,其实从古至今,大多数寒门都很难出贵子。古代的读书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其实一般的家庭哪能供养一个青年劳动力“十年寒窗”而不下地干活,所谓“耕读之家”都是比较富裕的家庭了,真正的“寒门”哪有读书的机会?现代社会也一样,只不过目前的高考还算公平,基础教育已经普及,一些“寒门学子”获得社会的帮助还不至于辍学,即使学校的教育水平很差,通过自身的天赋和努力也能出人头地,跟家庭富裕、教育发达地区的“纨绔子弟”一争高下。

虽然寒门难出贵子,但我还是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寒门贵子出现,因为这证明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公平。

寒门女孩以707分考入北大 你觉得这个个例能证明“寒门出贵子”这句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