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到底有没有语法

这个问题不能用简单的有和没有来回答。现代意义的语法在中国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国语法第一人是马建忠,1896年出版了中国第一本语法书《马氏文通》。但基本上是模仿拉丁语的语法。一百年来,我们汉语语法基本上在这个框架下修修补补。但一直以主谓宾为框架。但这套理论框架对很多汉语现象不能解释。所以汉语语法教学中出现了“淡化”语法教学,原因就是如此。近年来,随着汉语研究的深入,不少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发现汉语不是主谓宾结构,而是“话题+评论”的语言。

对此,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有关的材料。

首先不要拿英语语法来对比汉语语法。所谓语法实际就是语言习惯,是人民群众在语言交流上形成的习惯,目的是让人听明白听懂,后经语言学家进一步规范推广而形成全国比较统一的法度,这就是汉语法,先有语言,后推法度,达到民族语言的统一规范。中国的语法是建立在民族基础上约定俗成的,跟外国的不完相同,也没必要与英文对比。中国语言丰富博大精深,是拼音文字比不了的。

中文肯定是有语法,没有语法怎么会构成一种语言体系。语法是语言单位的构成和组合规律。

语言是由语素、词、短语和句子等不同层次的单位组成的一个结构系统。在语言系统内部,高一级的单位总是由低一级的单位组成的:词是由语素组成的;短语是由词组成的;句子是由短语或词组成的,复句由单句组成的。语法实质上就是词、短语、句子的构成规律和使用规律。

如果拿一个语言单位作静态分析,分折它包含有哪些组成部分(结构成份),这些组成部分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结构关系),这就是语言单位的内部结构问题。如"春光明媚"这个短语由"春光""明媚"两个词组合而成的,两个组成部分之间具有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即主谓关系。这就是对短语"春光明媚"进行结构分析所将得出来的结果。

如果把一个较小的语言单位拿到一个较大的语言单位中去作动态的分析,分析它在较大的语言单位中处于什么位置,扮演什么角色,起什么作用,这就是语言单位的外部功能问题。如"春天"这个词,如果孤立地看,就很难说出它在语言系统中具有什么样的功能,起什么的语法作用,但把它放到"春天真美!"、"多美的春天"、"春天的景色真美!"、"我爱春天!"这样的句子中,我们就可以总结出:在现代汉语中,"春天"一词可以出现在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名词的前面,动词的后面,相应地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语、定语和宾语。上述这些就是我们对"春天"一词进行功能分析所得出来的结果。

不管是结构关系还是语法功能,都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或用一定的手段来表达。"春天"在上述句子中充当主语、定语和宾语,都是通过词语之间的位置关系即语序以及虚词来表达的。用来表达语言单位的结构关系和语法功能的形式或手段,叫做语法形式或语法手段。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则和功能特点以及表达结构关系和语法功能的语法形式或语法手段,构成了语法的主要内容。

语法学一般分为词法学和句法学两个部分。词法学主要研究语素的功能类型(自由语素、半自由语素、不自由语素)、词的构成方法(音义任意法、语音构词法、语素合成法、短语凝固法、修辞构词法)和结构类型(单纯词、合成词)。句法学主要研究短语、句子的结构规律和功能类型。由于语言单位之间有着客观的互相依存的关系,这就决定了词法和句法之间必然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语法研究和语法学习中必须把词法和句法结合起来学,不可偏废。

西瓜英语语法考研 - 宝贝英语

西瓜英语语法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