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于成龙是清朝“天下第一廉吏”,为什么叫半鸭知县呢

源自于一段清朝笔记史料:

最著在广西罗城,时罗城无城郊,公廨在丛篁深箐间……平寇盗,垦土设学,民以大安。公子来省,有咸鸭,割其半予之为路菜。人谓之“半鸭知县”。

这是于成龙在广西罗城当知县时的一个故事。

当时正直清朝初立不久,广西一带匪盗盛行,经过多年的战乱,已经是穷困潦倒了,以至于当时的官员都不愿意去广西赴任。

于成龙就是此时去广西罗城赴任的,到了目的地,发现罗城虽然叫城,但一没有城墙,二没有县衙,于成龙只能在荒草茂盛的草房子里办公。

江宁区英语口语听力考试 - 宝贝英语

但是于成龙并未被眼前的困境吓倒,而是积极整顿治安,训练乡兵包围县城,上报朝廷减轻赋税,兴办官学,设立救济院。诸多举措,让罗城县慢慢从纷乱中安宁下来。

于成龙的儿子来广西看望他,返回家乡的途中,于成龙没有路费给儿子,于是想起厨房里还有一只咸鸭子,于是切下一半给儿子,让他在路上吃,不是于大人抠门,是真没钱。

于是这件事情很快就被流传开来,于成龙也被冠以“半鸭知县”的称呼。

可见于成龙不仅清廉,更极具治理才能,在罗城七年的时间里,作为一带父母官,真正做到了爱民如子,甚至超过了自己的儿子。

除了“半鸭知县”,在于成龙任职两江总督这样的封疆大吏时,仍旧勤于政事,却生活简朴,每日只吃糙米饭和青菜,所以又被人起了个“于青菜”的绰号。

其实,无论半鸭知县,还是于青菜,都是老百姓对于成龙清正廉洁,勤于奉公的最大肯定。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清朝的时候,出现了一位大清官,名字叫于成龙,他父亲取这个名字取的好,他儿子的确成为了龙,毕竟他儿子是清朝出了名的清官。而他叫半鸭知县的故事也要从他的廉洁说起。

于成龙这个人,虽说当官,但他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做人非常廉洁,是公认的清官。当时,于成龙来到广西罗城县到知县,于成龙到罗城县时,这个地方可以说是一穷二白,政府机构压根就没有,他来的时候,还得住在庙里进行办公,生活条件极其简陋,龙城就是个穷乡僻壤的地方,但是在于成龙的积极推动下,罗城县的社会生产得到了恢复与发展,各方面有了点起色。因为于成龙费心推动罗城县发展,所以他没有时间回家探亲。他的儿子便千里迢迢的从老家过来看于成龙,在返乡途中,因为于成龙拿不出什么东西给儿子当盘缠,只能拿出厨房腌制的半只鸭子给儿子当路上的干粮,后面这件事流传开来,别人就因此叫他“半鸭知县”。

虽说于成龙是半鸭知县,但是这反映出了于成龙为官的清正廉洁,他作为一名知县,福利应该是不差的,可他为了罗城县的发展苦心竭力,并没有为自己谋私利,自己是真正的两袖清风,他给儿子半只鸭子的故事是值得很多为官者反思与思考的,而于成龙因为他的清正廉洁,在官场也是平步青云,官越做越大,不过他的本心一直没有忘记,还是个廉政为民的清官。

山西廉吏于成龙生活于清朝初年,据说清朝初立不久,广西一带匪盗盛行,穷困混乱,以当时的官员都不愿意去广西赴任。于成龙临危受命去广西罗城赴任,到了目的地,发现罗城穷困得连县衙都没有,于成龙只能在荒草茂盛的草房子里办公。

但是于成龙并未被眼前的困境吓倒,他积极整顿当地治安、兴办官学、设立救济院。诸多举措,让罗城县慢慢从纷乱中安宁下来。

于成龙的儿子来广西看望他,返回家乡的途中,于成龙没有路费给儿子,想起厨房里还有一只咸鸭子,于是切下一半给儿子,让他在路上吃。这件事情很快就被流传开来,于成龙清正廉洁的品质让老百姓感动,他于是被老百姓亲切地冠以“半鸭知县”的称呼。

于成龙为官以来,从未带家眷上任,他的一家老小仍在山西老家。在任罗城县令的时候,他的儿子从山西赶到罗城看望父亲,至亲远途赶来,号称“于青菜”的于成龙也没有为儿子破例,清苦依旧,整日以青菜豆腐招待其子。临了儿子辞行回乡时,于成龙无物可赠,将一只咸鸭割了一半送与其子。自此,民间开始传唱于成龙“长子临行割半鸭”。

于成龙,山西永宁州人。生于明末官宦世家。他为官二十余载,廉洁自律,衣食俭朴,勤于政务,爱民如子,政绩斐然。他为官期间,只身上任,家眷仍居老家,与发妻一别二十年始得一见。他身后身无长物,两袖清风,只有一身官服,令人肃然起敬。于成龙病逝后,康熙痛惜不已,称于成龙为“天下廉吏第一”。

于成龙在45岁的时候才踏入仕途,可以说是大器晚成。1661年,于成龙出任广西罗城县令。罗城地处边陲,深山老林,瘴疫不断。于成龙的两位前任一位染病身亡,另一位不堪环境险恶,弃官而逃。于成龙到任后,连个正儿八经的办公场所都没有,只有茅屋三间,也是破败不堪,只得寄居关帝庙,生活困顿,甚至三餐不继。更可怕的是,不久就有随从身染瘴疫而亡,其他随从见状,也不敢久居此地,纷纷与于成龙辞别。

就在这样困苦的环境下,于成龙意志坚定,不畏凶险,力精图治。他在任期间,罗城治安明显改善,老百姓对于成龙的施政交口称赞。

1667年,两广总督金光祖举荐于成龙为“卓异”,这是广西地区的唯一“卓异”,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他为了节省费用,自己骑着一匹瘦马,带着家仆,轻车简从,上任去了。

于成龙不但是位廉吏,还是一位能吏。他主政合州时,针对土地荒芜,流民不附问题,他规定了“一占为己业,后不得争”原则,鼓励流民垦荒。于成龙的措施很快取得成效,一年后,合州的人口和耕田大增。

1669年,于成龙升任黄州府同知。上任伊始,境内盗贼猖獗。于成龙精于研判,以盗治盗,很快抓获盗首彭百龄等,肃清境内民风。

1673年,于成龙因政绩优异,被擢升为武昌知府。于成龙在任武昌知府期间,正值三藩之乱。许多鄂籍部将奉吴三桂之命回乡制造暴乱,于成龙冒死说服首先发难的刘君孚父子,避免了一场暴乱发生。任黄州知府期间,吴三桂部下联络当地乡绅纷纷起事。于成龙临危不乱,主动进剿,擒获头目何士荣。

1678年,于成龙擢升福建按察使。1681年,于成龙被委以重任,出任两江总督。官职不断升迁,于成龙廉洁依旧。赴任途中,于成龙乘坐骡车,不惊动沿途官员,悄然上任。总督府在他的影响下,上下节俭蔚然成风。

1684年,于成龙病逝,康熙赐谥号“清端”,御制碑文。江南百姓闻之痛哭,家中供奉于成龙画像。数万民众自发地徒步20余里送他们的父母官最后一程。

于成龙一生低调实干,清正廉洁。官职越做越大,对己要求越来越严。自始至终,初心不改。一代廉吏,留芳后世,堪称为官者的榜样。

江宁区英语口语听力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