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居安思危的历史小故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居安思危的历史小故事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在春秋时期,宋、齐等国联合攻打郑国,弱小的郑国知道自己兵力不足,于是请晋国做中间人,希望宋、齐等国家能够取消攻打的念头。其它国家因为害怕强大的晋国,并不想得罪晋国,于是纷纷决定退兵。为了答谢晋国,于是郑国国君就派人献给晋国许多美女与贵重的珠宝作为贺礼。收到这份礼物之后,晋悼公十分高兴,就将一半的美女赏给这件事的大功臣魏绛。

  没想到正直的魏绛一口拒绝,并且劝晋悼公说:现在晋国虽然很强大,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因此而大意,因为人在安全的时候,一定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这样才会先做准备,以避免失败和灾祸的发生。晋悼公听完魏绛的话之后,知道他时时刻刻都牵挂国家与百姓的安危,从此对他更加敬重。

成语“居安思危”的典故出自《史记·酷吏列传》中的故事。相传,西汉时期有一位名叫张汤的官员,他在担任河南郡守期间,深入民间了解民情,多次上书朝廷建议加强军备,防备匈奴入侵。

但当时朝廷内部权力斗争激烈,一些官员认为张汤多虑,议论纷纷。

张汤没有放弃,他继续加强城防建设,训练兵马,维护边境安全。

结果,匈奴果然趁机袭击,张汤奋起抵御,成功击退了匈奴的进攻。

这件事情后来成为一则佳话,人们形容张汤的行为为“居安思危”,表达了在平静时期也要时刻警惕可能发生的危险。

越王卧薪尝胆就是典型例子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

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

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报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等待时机反击吴国。

艰苦能锻炼意志,安逸反而会消磨意志。

勾践害怕自己会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所以他为自己安排艰苦的生活环境。

他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

勾践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把越国强大起来,最后并找到时机,灭亡吴国。

此成语出自《古文观止》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唐代〕原文故事如下:

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倘遽(jù)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译文

唐太宗对亲近的大臣们说:“治理国家如同治病,病即使痊愈,还应护理调养。倘若马上就自我放开纵欲,一旦旧病复发,就没有办法解救了。现在国家很幸运地得到和平安宁,四方的少数民族都服从,这真是自古以来所罕有的,但是我一天比一天小心,只害怕这种情况不能维护久远,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啊。”

魏征回答说:“国内国外得到治理安宁,臣不认为这是值得喜庆的,只对陛下居安思危感到喜悦。”

居安思危是一种处事哲学,意思是在平安时期要时刻警惕危险的到来。

以下是三个名人的居安思危事例:

1. 孙中山: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他在革命时期就提出了“先苦后甜”的口号,意思是要在革命初期忍受困苦,为后来的胜利打下基础。

这种思想就是居安思危的体现,他在平静时期就预见到了革命的艰难险阻,为此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 马云:

马云是阿里巴巴集团的创始人,他在创业初期就提出了“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这种思想也是居安思危的一种表现。

他在创业初期就意识到了市场竞争的激烈性,因此把用户需求放在了第一位,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乔布斯:

乔布斯是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他在设计产品时总是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也是居安思危的一种表现。

他在设计iPhone时就预见到了智能手机的未来,因此把重点放在了用户体验和操作简便性上,为公司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延伸:

居安思危不仅是一种处事哲学,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时刻警惕危险的到来,做好充分的准备。

例如,我们可以在家中备一些应急物资,如手电筒、食品、水等,以备不时之需。

在出门时,也应该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避免发生意外。

总之,居安思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居安思危的历史小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居安思危的历史小故事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居安思危的历史故事 居安思危的历史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