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让三夫的典故是什么意思?
“豫让三夫”的典故源自《庄子·德充符》一章,讲述了一个愿意让位给更有能力的人的故事。具体内容如下:
在古代,齐国有一个人名叫豫让,他担任了国家的三公职位(即相国、御史大夫和卿士)。然而,豫让觉得自己才能平庸,不如另外三个人,于是决定辞去职务,将这些职位让给更有能力的人。
当时齐国的国君听说了豫让的决定,十分惊讶。他刚开始并不相信豫让是真心如此,于是他派使者去查探。使者回报说,豫让确实在职位上有非凡的能力,但他为了国家的利益,宁愿自愿辞职让位给更有才干的人。
国君深受感动,对豫让的自愿让位表示赞赏和感激。他选择了另外三人中最有能力的那个,授予他职位。豫让的这一举动,被后人称为“豫让三夫”,也成为一种崇高的道德榜样,表达了让贤和以德守职的精神。
这个典故以豫让舍己为人的情怀,弘扬了崇尚能力和公正的价值观念,表达了尊重人才和公正任用的思想。同时,它也引导人们在担任职位时要有正确的自我评估和谦虚包容的态度,以便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服务。
豫让刺赵襄子讲的是什么意思?
答:“豫让刺赵襄子”《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记载着的“士为知己者死”的典故。豫让是晋国人,是战国四大刺客之一,跻身智伯门下后受到尊宠,称他为国士。智伯伐赵襄子没有成功,被赵襄子战败身亡。豫让改名换姓,在邢邑(即今邢台市)多次行刺赵襄子未遂后终于被捉,豫让知道非死不可,于是恳求赵襄子把衣服脱下让其刺穿以完成心愿;赵襄子答应了要求,豫让拔剑连刺衣服三次,然后++。 豫让成为比荆柯刺秦还要早若干年的"赵燕慷慨悲歌之士"的代表人物。
《战国策》上的刺客预让的故事?
豫让是春秋晋国人,公元前453年,当时晋国有六大家族争夺政权,豫让曾经在范氏、中行氏手下工作,并没有受到重视;后来投靠智伯,智伯非常看重他。 赵襄子与智伯之间有极深的仇怨,赵襄子联合韩、魏二家,消灭智伯,并将他的头骨拿来当酒杯。豫让认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应该为赏识自己的人,不惜牺牲性命,就好像一个女子,应该为喜欢她的人,做最美丽的装扮」,下定决心为智伯复仇。 他先是改变姓名,冒充罪犯,混进宫廷,企图藉整修厕所的方式,以匕首刺杀赵襄子。可是赵襄子在上厕所时,突然有所警觉,命令手下将豫让搜捕出来。赵襄子的左右随从原想杀他,赵襄子却认为豫让肯为故主报仇,是个有义之人,便将他释放。 豫让仍不死心,为了改变相貌、声音,不惜在全身涂抹上油漆、口里吞下煤炭,乔装成乞丐,找机会报仇。他的朋友劝他:「以你的才能,假如肯假装投靠赵襄子,赵襄子一定会重用、亲近你,那你岂不就有机会报仇了吗?何必要这样虐待自己呢?」豫让却说:「如果我向赵襄子投诚,我就应该对他忠诚,绝不能够虚情假意,用这种卑鄙的手段。」豫让还是要依照自己的方式完成复仇的使命。 有一次,机会来了,豫让事先埋伏在一座桥下,准备在赵襄子过桥的时候刺杀他。赵襄子的马却突然惊跳起来,使得豫让的计划又再次失败。捉了豫让后,赵襄子责备他说:「你以前曾经在范氏和中行氏手下工作,智伯消灭了他们,你不但不为他们报仇,反而投靠了智伯;那么,现在你也可以投靠我呀,为什么一定要为智伯报仇呢?」豫让说:「我在范氏、中行氏手下的时候,他们根本都不重视我,把我当成一般人;而智伯却非常看重我,把我当成最优秀的人才,是我的知己,我非替他报仇不可!」 赵襄子听了非常感慨,便说:「你对智伯,也算是仁至义尽了;而我,也放过你好几次。这次,我不能再释放你了,你好自为之吧!」 豫让知道这一次是非死不可,于是就恳求赵襄子:「希望你能完成我最后一个心愿,将你的衣服脱下来,让我刺穿;这样,我即使是死了,也不会有遗憾。」 赵襄子答应这样的要求,豫让拔剑,连刺了衣服三次,然后就++了。 豫让身死的那一天,整个赵国的侠士,都为他痛哭流涕。 《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豫让历史故事历史典故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豫让历史故事历史典故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