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人的服饰风俗?
美洲是多民族地区,服饰习俗多种多样。许多地区还保留着印地安人的古老衣饰习俗。如巴拉圭印地安人举行宗教仪式时男子戴羽毛头饰,同时也用植物种子串连成项链戴上;妇女儿童的项链用三角形的小木块制成,下面垂着一个骨质或木质的人像或动物像。只有酋长才有权佩戴银、铜等金属项链。
墨西哥盛产一种小蜥蜴,形似鳄鱼,又象一条小龙,外貌美观,当地妇女把它做为吉祥的标志,将这种性情温顺的小蜥蜴用金丝银线捆起来,使它不能动,然后插在发髻中,作为装饰。
北美奥马哈部落,有崇拜鸟图腾的部族,他们把头型梳成鸟形,前边额前有鸟嘴,后部有鸟尾,两侧有鸟翼。
危地马拉的民族服装富于变化,十分美观。一百多个部族各有不同的传统图案和色调,一眼可看出是哪个部族的人,他们的图案从服装、腰带、围裙、围巾,直到包袱皮布都不同。女性服装有时还加工刺绣,并分家居服和礼服,每个部落传统的花式和色调也不断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加艳丽和漂亮。
侗族的风俗及特色的介绍?
(一)侗族宗教信仰
侗族是古代骆越的后裔,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现有人口有290多万,主要分布于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的崇山峻岭之中,从事农业、林业生产,是人类古老的稻作民族之一。侗族原无文字,1958年设立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侗文方案。从唐至清,中央王朝在侗族地区建立羁縻州、土司制度,社会处在早期封建社会。但是,侗族社会内部多用以地域为纽带具有部落联盟性质的款约来维护社会秩序。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自己独特而灿烂的文化,其中“鼓楼、大歌、风雨桥”被称为侗乡三宝。
侗族信奉原始宗教,崇拜多神,无论是山川河流、古树巨石、桥梁、水井等,都视为有神灵之物,都是崇拜的对象。侗族人相信灵魂不死,有浓厚的自然崇拜、灵魂崇拜、祖先崇拜。生活中以鸡卜、草卜、卵卜、螺卜、米卜、卦卜测定吉凶。
(二)萨崇拜
在侗族信仰的多种神灵中,侗族女神“萨”(意为始祖母)最受尊崇,侗人认为“萨”的神威最大,能主宰一切,所以,南部侗区村寨普遍都建有萨坛。
萨坛往往有专人看守,守坛者或世袭,或由卜测产生。每年都进行祭祀、膜拜,从而求得人口的繁衍、生产的丰收、生命的安全、社会的稳定、家庭的幸福。
“祭萨”是侗族最重要、最隆重、最古老的活动之一。祭萨时全寨男女身穿盛装,在萨坛前踩歌堂,吟唱《萨之歌》,歌颂萨的功德,冀求萨的保佑。
萨神的圣地在黎平的“弄堂概”,又称萨岁山,各地举行祭萨活动,都要到此取圣土。
(三)寨老议事与侗款
侗族村寨过去为管理内务、调解++、加强联防而结款,用“款约”来维持社会秩序,被称为没有国王的王国。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团结平等政策,款社现象不存在,但今侗族民间事务,特别是寨内公益性事务仍由寨老召集各房族族长商议。
苗族的习俗?
苗族的习俗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祭鼓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
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等。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
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拉丁舞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拉丁舞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