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随乡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随乡习俗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宜州古为“西瓯”、“骆越”地,生活着地方土著族群壮民族,创造并享受着壮民族习俗文化。唐宋以来,地方置州设府,大量的汉民族人口及中原文化的迁入,宜州成为桂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尤其宋明清时期,便利的水陆交通促进了地方商贸经济的繁荣,各地商贾云集庆远、怀远、三岔三大商埠,一些游商、手艺工匠亦驻足德胜、龙头、北牙、北山、洛西等集市圩镇,县外各地、各民族节庆习俗亦随流寓宜域者涌流入宜州,融汇于宜州,形成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宜州地方节庆习俗及其民俗活动。新中国建立之后,社会变革,移风易俗,社风民俗日趋文明,域外习俗泊入宜州,地方节庆习俗内容更加多元,活动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一、年节习俗

 

  宜州地方年节习俗,壮、汉及其他少数族多以农季习惯节日为庆,如正月十五、二月社、三月清明(三月三)、四月八、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七月十四)、八月十五、九月重阳、十月朝(客家节)、十一月冬至、十二月三十晚(除夕)。虽每月一节,但却分轻重,民族有别。壮族重除夕、正月十五、三月三、清明、七月七、八月十五;汉族重除夕、元宵、清明、七月十四、八月十五、重阳、冬至。生活在龙头乡的水族有其水族年端节,北牙、福龙瑶族乡有其瑶王节。其中除夕至正月十五为宜州地方的过年。

 过年除夕 俗称年三十晚。这天,各家各户将必须完成的家事做完,俗说“三十晚要做三十件事”,然后,张贴对联、门神,有些家庭在大堂屋(厅)贴诗词条幅、人物或山水图画(年画);下午,设香案、摆三牲果品祭祀祖先;诸事毕,家人到齐,开始菜肴丰盛的晚餐,为团圆饭;晚餐后开始“守岁”,待凌晨雄鸡打鸣,千家万户鸣放鞭炮迎春接福。

关于结婚彩礼,网络上包括现实生活中争议很大,很多人认为彩礼不应收或者尽量少收。我认为,收彩礼是有必要的,彩礼的数目一般要根据女方家乡的习俗来定。当然,这要结合男方的家庭条件来看,如果女方家乡的彩礼数额很高,而男方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就会让双方失去结婚的信心。所以,结婚彩礼的数额绝对不能成为双方分手的原因,要结合两个家庭的经济情况来决定。

至于不给彩礼也说不过去,毕竟女方父母把女儿养这么大。突然就要到男方家生活,一年到头回家看望父母的次数屈指可数。如果一点彩礼都不给,怎么补偿女方父母?特别是只有一个女儿的独生子女家庭,即便女儿嫁到男方家之后能善待父母,定期支付赡养费用。但女儿嫁到他人家庭后,总归要看别人脸色,如果往自己娘家拿钱多了会难做人。相反,在结婚之初男方家庭如果给了彩礼,那这这就是能解燃眉之急的“救命钱”。

总而言之,收彩礼是要的,彩礼数额是根据女方家乡习俗决定,但也要综合考虑男方经济条件。结婚后,新婚夫妇一般会在男方的家乡生活,所以入乡随俗指的是女方在嫁入男方家庭后积极适应新的生活习惯和习俗。当然,这并不是要将原来的习俗全部抛掉,而是综合。举个例子。四川女生远嫁广东当然要适应广东人丰富的下午茶,同时也要改变自己喜好辛辣的饮食习惯。但偶尔一次的火锅却能“热火”一下。因此,入乡随俗也要将自己的本真保存下来。

综上所述,结婚彩礼的数额要随女方,结婚后入乡随俗要随男方的习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随乡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随乡习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宜州的习俗.习俗又有什么特定的意义 随乡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