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故事?

延安时期,由于长期抗战和经济困难,军民生活极为艰苦。然而,延安的军民并没有放弃,他们积极探索农田水利技术,种植高产作物,努力实现自给自足。

他们组织合作社、劳动互助队,共同开垦荒地、养殖家禽,确保军民有充足的粮食供应。在延安的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故事中,他们共同努力,充分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延安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云南墨江忠爱桥典故?

云南墨江忠爱桥,像一条长龙横卧在阿墨江上,是墨江清代“他郎八景”之一的“墨江锦澜”所在地,始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

忠爱桥,自古以来就是滇南边疆各民族通往内地的咽喉要道,是闻名天下的“茶马古道”北上途径的重要关卡。因桥建设、维护艰巨,来之不易,要过往行人“忠心爱护”、“忠君爱国”,故命名为“忠爱桥”。

1953年,为了修通昆(明)(打)洛公路交通,拆弃了原忠爱桥,新修了一座汽车通行的公路石拱桥,是国道213线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因其对边疆巩固国防和发展经济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毛泽东和朱德对其做了非常高的评价并题词分别拓印镌刻在忠爱桥两头的狮蹲石上。

1985年6月,墨江县人民政府将毛泽东、朱德题词碑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2月被普洱市人民政府列为普洱市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7月,为配合普西桥水电站建设,毛泽东、朱德题词碑被临时拆除。为更好地保护好这两块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碑刻,纪念和弘扬中国共产党繁荣边疆民族经济、巩固国防,号召军民团结战胜天险,共建“忠爱桥”的光荣历史精神,在报经普洱市文物主管部门批准后,中共墨江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恢复忠爱桥毛泽东、朱德题词碑,并按原桥北毛泽东题词碑,桥南朱德题词碑的安放位置建设碑亭安置,新碑亭于2019年8月29日落成。2021年1月被云南省文物局列为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揭东革命历史故事?

五房村整训 军民结下深厚情谊

“1928年春,中共揭阳县委巡视员卢笃茂、东江革命军事委员会领导人古大存率领红军46团的400多人进驻五房村,组织农会,成立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揭阳县最早的一支农民赤卫队。”当地老红军代表廖仪回忆说,“红军在五房村整训,与我们五房村的人民群众有着深厚的情谊,我还是小孩的时候,就已经在山上‘放牛’帮红军传送情报,17岁的时候参加了红军。”

“我们五房村的革命群众曾多次配合红军整训和武装斗争,配合红军歼灭了新亨的敌军,打击反动官僚,与东江游击总队的红军战士有着深厚的革命情谊。”当地党员代表廖群芝介绍,“1934年,红军东江游击总队的一个中队约70人,驻扎于距五房村15公里的双坑、金车田一带。+++军队何宝书部300多人前来围剿。红军在赤卫队配合下,占领有利地形,向+++军展开猛烈攻击,打得来犯之敌抱头鼠窜。此役毙敌100多人,创造了红军人数以少胜多、武器以劣胜优的范例。”

血战五房山 红军战士视死如归

五房村石角山发生过一次极为惨烈的战斗。那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潮汕地区红军与+++反动军队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斗。

1935年6月26日,东江游击总队140多人转战五房山,驻扎在五房山腹地的深山老林里。不久,+++军就截获了消息,于是联合地方反动武装2000人,直接驻守于五房村周围的村庄,将五房山团团围住,并在7月中旬向转移石角山的红军发起进攻。石角山位于五房村的西北角,是一个地形相对独立的大山头,方圆约4公里,山上怪石嶙峋、树木参天,敌军以绝对的兵力和火力优势,把红军团团包围住,残酷的战斗打响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军民的历史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军民的历史故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云南墨江忠爱桥典故 军民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