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有关端午节的故事?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流传最广的是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宜宾流杯池的来历?

位于宜宾市城郊岷江北岸摧科山下的流杯池,据《宜宾县志》记载,系北宋诗人黄庭坚于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谪居戎州时所凿。关于“流杯池”的由来,据载是取晋代著名书法家《兰亭集序》中“曲水流觞”之义而命名。 据传,黄庭坚常约友人围坐池旁,饮酒吟诗,高谈阔论,一时成为文人学士的风雅场地。 流杯池开凿于两块巨石之间一条狭长的石板上。两块巨石高14米,巨石之间的夹缝长52米,宽7米。 石板上由人工凿成的流杯池长5。 2米,宽55厘米,呈九曲状,曲水两旁各置石凳8个。传说古时候的“曲水流觞”是将一只盛满酒的杯子放进流动着的曲水池中,杯随水去。因水流速度很缓,酒杯稍遇外力阻挠即可停下,酒杯停在谁的面前,就该谁喝酒,并得赋诗一首。 这种以诗会友,以酒助兴的聚会,是古代文人创造的一种高雅文明的游戏,颇受后人推崇。流杯池两侧的巨石上有宋以后历代名人题刻90余处,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据传为黄庭坚手书真迹的“南极老人无量寿福”八个大字,字径1米。 4米。流杯池现已辟为一座森林公园。园内有明、清以来修建的涪翁亭、涪翁楼、荔红亭、山谷祠等纪念性建筑。 山谷祠前一块巨石上凿了一个直径约10米的巨大砚池。池内积水以后,竟能将10多公里以外的七星山黑塔倒映其中,如笔蘸墨,蔚为奇观,被列为宜宾八景中的“笔点丹池” 一景。冫

宜宾汉王山来历?

汉王山地处高县东南部,距宜宾城区30余公里,在高县月江镇境内。

1928年春,在中共川南特委的领导下,从南溪农民暴-动-失败中撤退下来的骨干,在长宁县、珙县、兴文县等地筹备组织了“川南工农革命军独立团”(后改名四川红军第四路游击队)。分别由郭洪发、王学勤、刘永吉、李国钊任一、二、三、四支队队长。1930年6月,王学勤辗转到家乡庆符汉王山,与胞侄王世方的武装力量会合。凭借当地的有利条件,以汉王山为中心,在庆符、南溪、度宁三县交界处同敌周旋,寻找和集结被打散的游击队员,发动和宣传贫苦群众,继续组织工农革命武装斗争。9月22日,在汉王山袁家沟田少成家,王学勤、王吉成、王端华等21人聚集密商组建“汉王山游击队”,采用“饮酒盟誓”的方式结拜成生死兄弟。为了扩大影响,补充-支弹药和活动经费,1931年11月11日深夜,王学勤率队奔袭长江南岸重镇李庄。不久,王学勤联合“绿林队伍”200多人,在“打儿窝”伏击,缴获一个班的-支和洋纱布匹数十挑。此时,游击队扩大到100多人,威震庆符、高县、长宁县和珙县。此后游击队以汉王山为根据地,长期转战“南六县”(长宁、兴文、珙县、庆符、高县、江安)。

汉王山海拔840多米,面积约140平方公里,地形险要、层峦重叠,地势崎岖,森林密布。进可攻,退可守,是兵家之重地。1951年该地始建四川省汉王山监狱,汉王山划归汉王山监狱使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宜宾历史故事传说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宜宾历史故事传说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宜宾有关端午节的故事 宜宾历史故事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