遛百病属于春节习俗吗?
遛百病的习俗兴于宋,盛于明,在明代以来的北京地区,“遛百病”之风十分兴盛。此活动最初仅限于妇女,后来发展到更多的人。旧时妇女多操持家务,生儿育女,身体虚弱经常生病,便在每年正月十六的这天晚上,以驱除病邪为主要目的,成群结队相伴出门四处游走,意寓将家里病邪驱散。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习俗,成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走百病”是通过游览散步消除百病的一项健身运动,多在妇女、老人、小孩或体弱多病者中间进行。此活动最初仅限于妇女。旧时妇女多操持家务,养儿育女,因此身体劳累,体质较弱,容易生病,在每年正月十六日这天夜里,以驱除病邪为主要目的,出门四处游走,意谓将家里病邪驱散。
正月十六溜百病?
遛百病的习俗兴于宋,盛于明,在明代以来的北京地区,“遛百病”之风十分兴盛。此活动最初仅限于妇女,后来发展到更多的人。旧时妇女多操持家务,生儿育女,身体虚弱经常生病,便在每年正月十六的这天晚上,以驱除病邪为主要目的,成群结队相伴出门四处游走,意寓将家里病邪驱散。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习俗,成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直到现在不少地方还保留着这个习俗,它和南京的“爬城头”、江南一带的“走三桥,免百病”形式上没什么两样
正月十六走百病的来由?
“走百病”是古已有之的民间风俗。每年的正月十六这一天晚上,女子们身穿节日的服装,结伴出门,在村镇的桥上走上一遭,认为这样能驱病除灾,身体康健,这种习俗又称“走桥”。如果村镇里有好几座桥,就要一一走过,很晚才能回家,度过一个美好的夜晚。
明刘侗等《帝京景物略·春场》、明周用《走百病行》、清顾禄《清嘉录·正月·走三桥》等著述中都对走百病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可见从明清时期,这种习俗已经十分盛行,也是当下北方许多村镇走百病习俗的真实写照。
在华北古镇胜芳,这种习俗保留至今,尤其具有代表性。
在封建社会,大家闺秀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平时出门坐小轿,挂轿帘,与社会难得接触。十六这一天则不同了,大户家的女人被允许出门,上街看会购物,四处游玩,她们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晚上的“走百病”了。
胜芳镇“走百病”习俗,源自一个美丽的传说。有好水的地方必定环境优美,百姓富庶。然而一旦闹起水患来,也会给百姓造成灾难!水乡胜芳就有一个和水患有关的故事,由此衍生了一个习俗——走百病。
有一年,大清河发大水,中亭堤四下决了口,胜芳周围受灾的百姓都到胜芳来逃难。没有料到的是,大水还没消退,一场瘟疫袭来。不出几天,胜芳镇许多老百姓都染上病,个个捂着肚子在家里哼哼。身体本来就虚弱的,很快就死去了。身体强壮的,也疼得受不了,在地上打滚。因为缺医少药,死去和病倒的人越来越多。
正在这危急之时,突然有一日,镇子东桥头上高高立起一道药幡,上面写着一个显眼的“医”字,下面站着一老一少为大家免费治病。老者是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妇人。年少的一位活泼可爱的童子。百姓一见来了救星,都上前诊治。这个消息一传开,来的人就更多了。老妇人摸脉、抓药,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和善。童子在一旁捣药,既听话又麻利。人们拿药回家,吃过后,轻症的马上复原,重症的也不过半天,恢复体力,走出家门。真是神啦!两位神医的名声不胫而走,不光本镇的人,附近的百姓也前来东桥求医问药。几天时间,镇上的病人全部痊愈。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遛百病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遛百病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