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人物介绍?

人物生平

神龙元年(705年), 十一月,武则天去世。李白五岁。发蒙读书始于是年。《上安州裴长史书》云:“五岁诵六甲。”六甲,唐代的小学识字课本,长史,州之次官。

开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是年岑参生。

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玄宗又一次狩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乘机献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他的《大猎赋》希图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六合”,幅员辽阔,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夸耀本朝远胜汉朝,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情。

天宝四载(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就在这年冬天,李杜两人分手。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与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难。春在当涂。旋闻洛阳失陷,中原横溃,乃自当涂返宣城,避难刻中(今浙江省膝县)。秋,闻玄宗奔蜀,遂沿长江西上,入庐山屏风叠隐居。

上元三年 (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

有关历史人物对李白的评价?

名人对李白的评价有:

1、清代陈沆对李白的评价:诗有必笺而后明者,嗣宗《咏怀》、子昂《感遇》是也。有必选之而始善者,太自《古风》是也。夫才役乎情者,其色耀而不淫,气帅乎志者,其声肆而不荡。不浮,故感得深焉。不荡,故趣得永焉。世诵李诗,唯取迈逸,才耀则情竭,气懔则志流。指事浅而易窥,摅肊径以伤尽。致使性情之比兴,尽掩于游仙之陈词,实末学之少别裁,非独武库之有利钝也。

2、明代胡震亨对李白的评价:太白于乐府最深,古题无一弗拟。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合而若离,离而实合,曲尽拟古之妙。尝谓读太白乐府者有三难:不先明古题辞义源委,不知夺换所自。不参按白身世遭遇之概,不知其因事傅题,借题抒情之水旨。不读尽古人书,精熟《离骚》、选赋及历代诸家诗集,无由得其所伐之材与巧铸灵运之迹。今人但谓李白天才,不知其留意乐府,自有如许功力在,非草草任笔性悬合者,不可不为拈出。

3、元代傅若金对李白的评价:太白天才放逸,故其诗自为一体。子美学优才赡,故其诗兼备众体,而植纲常系风化为多,三百篇以后之诗,子美其集大成也。

4、北宋苏轼对李白的评价: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

5、明代徐增对李白的评价:诗总不离乎才也,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太白千秋逸调,子美一代规模。摩诘精大雄氏之学,句句皆合圣教。

李白的一生经历?

李白(701年-762年),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他年少时曾游历山水名胜,饱览风光,后加入宫廷,任左拾遗、黄门侍郎等职,但因性情豁达,不愿受拘束,多次离职。他的一生经历如下:

1.童年时期:李白出生在今天的陕西省凤翔县,家境富裕,他的父亲是一位贵族。

2.少年时期:李白从小聪明好学,16岁时考取了进士科举,但因为身体原因未能出仕,开始漫游天下。

3.游历经历:他走遍了当时的各地名胜,游历过很多山水胜地,如九华山、华山、洛阳、长安等地。

4.成为诗人:李白在游历的过程中,不断地写诗,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成为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5.官场生涯:后来,李白曾担任过左拾遗、黄门侍郎等官职,但因为不愿受拘束,多次辞职。

6.晚年生活:晚年时,李白离开了长安,去到了阳羡(今江西省鄱阳县)隐居,继续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

7.逝世:762年,李白在阳羡病逝,享年61岁。他的诗歌作品至今广为传诵,对后人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李白的一生经历了许多风景名胜的游历、创作了许多卓越的诗歌作品,以及官场生涯和晚年的隐居。他的一生充满了诗意和豪情,他的诗歌作品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人物李白的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人物李白的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李白人物介绍_有关历史人物对李白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