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县历史典故?
‘莘’字有众多之义。上古时期,此地水草丰盛,物产丰富,因而被称为‘莘地’。 夏商时期,此地系有莘国的远郊区。因距都城200公里之内的辖地习称为‘野’,故莘地被称为‘莘野’。春秋时期卫宣公的两个儿子伋和寿在莘野被杀,《孟子》中说‘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都是指今莘县一带。战国时期莘野人口渐趋稠密,颇类现在的小城镇,人们习称‘莘邑’。
秦代实行郡县制,莘地初置县,县名阳平,隶属东郡。‘阳’字是说此地位于漯水之北,‘平’字有吉祥之义。汉昭帝元平元年(公元74年)丞相蔡义被封于此,阳平上升为侯国。三国时,曹瑞被封为阳平王。隋开皇十六年(596年)设莘县,这是‘莘县’之名第一次在史书中出现。之所以以‘莘’字为县名,大概与‘莘地’、‘莘野’、‘莘邑’之名有关。唐武德四年(621年)曾置莘州,辖莘县。
贞观元年(627年)废莘州,莘县隶属魏州。其后莘县县名未变。五代时属魏州;宋属大名府;元属中书省东昌路;明、清属山东省东昌府;民国属山东东临道,后直属山东省;新中国建立后属平原省聊城专署;1952年后属山东省聊城专署,现属聊城市。历史上莘县辖地较小,仅相当于今南至林庄、西南至梁丕营、西至南无村、西北至西王庄、北至马桥、东至莘阳边界的区域。
1949年元朝县撤销,张鲁和王奉二区划归莘县。1956年观朝县撤销,朝城、妹冢二区划归莘县。1958年12月莘县建制撤销,辖地分归范、冠二县,1961年7月恢复。1964年4月,范县的樱桃园、古城、观城、古云、王庄集五区划归莘县,始形成今日莘县之版图。
莘县雁塔有多少年的历史?
莘县雁塔
雁塔位于莘县城内,建于南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为楼阁式十三层平面八角型砖塔,塔底层东西长23米,南北长22米,高40多米。塔有四门,入北门可攀至顶部,南门内有一尊石雕女神像。塔内藏有五部北宋刻本《妙法莲花经》,一部写本《陀罗尼经》,一个精致的小银塔和一具石函(棺)。小银塔用银质薄片砸合而成,造型优美,玲珑剔透。石函内有水,水上漂浮着银质薄片船,水内有舍利子。巍峨雄伟的雁塔,历史上多被用作军事瞭望台。
1968年被毁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现在正在重建主体工程完工,正在装修。
古塔遗址:莘县境内有古塔遗址三处。
(1)莘县塔:亦名宝塔、雁塔。位于城中西北隅今文化馆院内。建于金天眷二年(1139年),一说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拆于1968年春。据旧志载,塔东西阔十四步,南北长十三步,高十三级,顶上有铜笼容二十余人,可望七十里,曾为“拒寇护城”起过重要任用。“望气者谓宜发科名”。明清代曾数次维修,邑人亦“迭赋鹿鸣”,将塔视为莘县的骄傲和莘城的象征。1944年解放莘城时,塔作为全城的最高点被我军首先占领。据老教师赵仙如测记,塔底面积533平方米,高48.6米,每级有四门,至顶可望数十里,并有“手可摘星辰”之感。塔下有古庙,庙里有石雕女神像,传为南海大士,俗称“石奶奶”。莘城一带百姓旧有正月十六登塔,十月十八日赶庙会之俗。1928年破除迷信,拆庙拉神,古庙不复存。1968年塔被以“不安全”为由拆毁,拆出五部北宋刻本《妙法莲花经》、一部写本《陀罗尼经》、一座小银塔和一具石函。函内有舍利子,上漂浮着银质薄片船。银塔属板金工艺,玲珑剔透、工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经书、银塔现存山东省博物馆,石函存县文物室。1981年、1982年《文物》杂志对其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作了高度评价。八十年代中,县有关领导及文化部门曾起议重建,后因资金问题中止。至今人们仍热切期盼着记忆中的宝塔重现,改变古州郡无古迹的缺憾。1995年夏李东兰副县长召集有关人士重议修塔事宜,受到多方关注和支持。建塔虽非易事,但其精神可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莘县历史文化介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莘县历史文化介绍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