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有哪些关于锅巴的记载?
锅巴是民间煮饭贴锅结成的干巴状物。四川叫“锅巴”,江西称“锅底饭”;广东谓“锅焦”;上海则呼“饭滋”等等。
四川曾流传“不为吃锅巴,不绕灶台转”,的民谚。
过去,城乡居民都很穷困,锅巴一般不让人随意吃完。往往把锅巴积攒起来,晒干收藏,留待春荒活紧之时,充粮度饥。
所以,安徽境内沿江及皖南一带有些人家吃饭时是不准吃锅巴的,他们称锅巴叫“靠山”,看作抵挡饥荒灾害日子的“依靠之山”。 锅.巴.的.历.史 河南省济沅市文物保管所卢化南同志,在黄河小浪底施工区调查文物时,在清河口的一处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一陶鬲片上有一层熟食遗物(即俗称的锅巴),其厚度如纸,而积有十平方厘米,呈黄色。
据考证,其年代当在四千年前,古人在刷锅前把鬲打烂,经晒干后,堆积在干燥处保存卜来。(引自《农业考古》1997年第3期“河南济沅发现四千年前锅巴”)
唐宋时,用锅巴作肴撰的烹调方法已经出现,只不过那时是将其作为一种极平常的民间小吃,用糖汁或肉末制汁后浇拌,并无美名传项。
一直到了清朝中叶,锅巴入撰的传说才多了起来。
陕西特产锅巴起源?
相传一个妇人烧饭不慎,煮稀饭时小心打了瞌睡,把稀饭熬干了,锅底出现了金灿灿的锅巴!饭锅巴起源于陕西,早在几千年前,古人就开始了锅巴的制作,锅巴的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将蒸好的米饭装入铸铁锅内,用文火烤制而成,底部有一层金黄脆香的锅巴。
锅巴粉起源?
锅巴粉是贵州铜仁地区的一种特色小吃。主要由绿豆做成的,成薄纸状,绿色,切成长条状后煮食。锅巴粉因制作的成品与用锅做饭时蒸出的锅巴颇为相似,故名之曰“锅巴粉”,是铜仁人喜欢吃的一道经典美味。从锅巴粉的原料、制作、口味到吃法,每一个环节皆打上了浓浓的“铜仁烙印”。锅巴粉,又叫绿豆粉,是铜仁地区人们日常生活里常有的食品之一。锅巴粉不但好吃、味道清香爽口,还有清热消暑的功效,城乡人民都喜欢吃。过去只是在年节和有大事时才做,现市场上、餐饮店时时都有卖,是贵州铜仁地区的日常美食。
锅巴粉口感极佳,香味浓郁,吃法也有好几种:第一种是煮着吃,这是大多数人都爱吃的吃法,和平常煮面一样,煮熟拌上佐料即可,不过最好是要加上汤,这样汤汁浓郁,口感极佳;第二种是在吃火锅的时候放入汤里煮着吃;第三种是清蒸,即用锅蒸熟了就可以直接食用。正是因为锅巴粉风味独特,铜仁人们每日的早餐和宵夜,都离不开锅巴粉,每一种吃法都能让人回味无穷。锅巴粉是铜仁等地独有的风味美食,因其制作风味独特,口感极佳,在当地非常受人们的喜爱。
做锅巴粉的主要原料是大米、糯米、绿豆,其比例约为4:3:3。也许是绿豆成本高了点,也有人会将绿豆换成了青菜,做出来虽都是青绿的颜色,但清热消暑的作用就差了。铜仁农村家庭用石磨推出来的锅巴粉,在铜仁已有几百年悠久的饮食文化历史。它充分继承传统工艺,运用现代技术加工而成,以优质籼米、绿豆和矿泉水为原料,把上好的绿豆和上好的籼米混合,浸泡后磨成豆浆,经过烙制而成,粉香味鲜,粉制细腻。要吃到地道的锅巴粉,还是要搭灶架锅,手工制作,一旦量化生产,就远离了最初的味道。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锅巴的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锅巴的历史文化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