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客家文化?
惠州是我国客家人聚居比较集中的城市之一。客家人有其极富魅力的风俗。客家保留的传统风俗,大多是唐宋时期中原地区++带来的。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客家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著少数民族,同时将其风俗吸收、融合于自己的风俗之中。又在与其他地区其它民系的交往中吸收了他的良风美俗。加上客家人口众多,地域广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所以客家风在传承和变异中,显得特别丰富多彩,万象纷呈。
风情特色∶客家人勤劳朴素,服饰讲究朴素实用,宽敞简便。农村女子普遍系着的一种围裙“掩腹”,其实可以掩胸,下摆宽及两侧,上端缝花刺绣,姑娘梳辫,++盘髻。
客家习俗∶惠州民间主要的传统节日,按民间的说法是每月(农历)一节,有些人把它们编成了顺口溜∶
一月一(春节),
二月二(伯公诞),三月清明四月八(浴佛节);五月节(端午),六月六(太阳诞),七月十四(鬼节)八月半(中秋);
九月重阳十月朝(牛神诞);十一月冬(冬至),十二月年。
从惠州传统年节及其风俗来看,应该说有相当一部分是汉民族传统节俗的自然延续和翻版。惠州春节的扫尘、守岁、拜年,元宵观灯,清明祭墓,端午赛龙舟、吃棕子、挂菖蒲艾蒿,七月十四醮事、祭鬼,八月十五拜月亮、吃月饼等等,都是和汉族大部分地区相同的节俗。惠州的传统节日文化呈五彩缤纷,既继承中国传统节俗文化的传统,同时又体现惠州地方传统文化的特征,不失为一份丰富的地方文化遗产。
惠州春节有什么民俗?
过年习俗有:
贴对联、门神与福字,拜神,吃团年饭,守岁,烧鞭炮,舞龙,舞狮,穿新衣,换新碗箸,初一吃斋、开年、送穷,过人日,互相拜年。
补充:这些节俗,基本上是中国传统习俗在惠州的体现,但也颇有一些惠州的地方特色。
惠州人乔迁有什么习俗?
1.搬家当天尽量说些吉祥话.
2.搬家当天家人不可哭哭啼啼的,不可乱发脾气,不可打骂小孩子.
3.搬家时不可和别人打招呼.
4.搬家当天不可午睡,也不可在新宅午睡,否则日后易生病.
5.搬家当天晚上,就寝前,应先躺下五分钟左右,随即起床再工作一下,表示「睡了还要再起床」(平常小孩睡新床亦然,先躺一下,就要其起床,不可直接入睡,表示「躺下还要再起来」),否则日后易生病.
6.搬家当天,宜在新宅煮一些开水及将电风扇在家中四方吹拨,以求「风生水起」.
7.当天晚上宜煮些甜汤圆,甜品,全家共食,表示一家团圆,甜甜蜜蜜之意.
怀集过年的习俗?
春节即农历新年。新中国成立后习惯称农历新年为春节年初一,民间从子夜起至凌晨,家家户户煮煎堆、多以年糕、煎堆、斋菜等祭祖,燃放爆竹,家家户户的门前都贴上新春联,取意为除旧布新、迎春接福。在春节期间,男女老少都注重打扮,相互见面都讲些祝贺的话,长辈要给晚辈或未婚者“利是”(红包)。许多家庭都习惯在年初一吃斋菜素食,饭后给长辈和至亲拜年。是日城乡各地到处喜气洋洋,一派欢乐景象。
年初二俗称“开年”、“开(做)祃”(口语称开牙)。民家多宰雄鸡祭祖,祈求新年合家平安,人人精神爽利。这天全家吃荤,且较平时丰盛。已婚妇女习惯在当日偕同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
年初三俗称赤口日。新中国成立前,民家喜欢在早晨开门往外泼水和洒米、放爆竹,祈求全年不犯口舌是非。这天一般不拜年,甚少出街。今已无此陋习。
年初七俗称人日,即人的生日。许多人家习惯在当天煲粥炒粉作午饭。客家人则喜用萝卜丝和米粉搅合煮成萝卜糕作午膳。南朗地区民田居民在这天切年糕祭祖,俗称“开糕”。
正月十五元宵节标志着春节活动已尽兴而止。
二月初二土地诞农村许多地区在这天公祭街头路边的神社(土地公,古称为护土神),祈求风调雨顺。入夜焚烧用禾杆束制成的巨大花炮,其中带有两个小炮,称“猪仔炮”,相传拾获者有添丁的征兆。新中国成立前,民间还有于农历每月的初二、十六祭土神,称为“做迓”,近年经商者多恢复此俗。
清明节从冬至起计,160日后就是清明节。从清明到立夏共30天为扫墓之期,俗称拜山、行山、踏青、压纸、铲草等。新中国成立前一般以房族或家族为单位相约同去拜祭祖先的山坟,祭品一般有烧猪、烧鸭、包点、甘蔗、水果、茶饭酒等物品。新中国成立后仍保留一家一户于清明节期间拜山的传统风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惠州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惠州习俗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