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发酵工艺?
一、固态法发酵
指采用固态糖化、固态发酵及固态蒸馏的传统工艺酿制而成的白酒,如大曲酒、小曲酒、麸曲酒、混曲酒等;此发酵工艺的特点是,微生物易生长,酶活力高,酶系丰富,发酵过程粗放,不需严格无菌条件。酿造出来的酒香味浓郁,口感饱满。但是,操作比较繁琐,出酒率偏低,口感和产量不稳定。此方法采纳较多的多有历史有文化沉淀的大中型酒厂,以及散落在农村家庭式酿酒的传统酿酒师傅。
二、半固态法发酵
指采用固态培菌、糖化、加水后,于液态下发酵、蒸馏的传统工艺酿制而成的白酒。比如桂林三花酒、湘山酒、玉冰烧等;此发酵工艺较固态发酵在产量方面有明显提高,香味协调,口感细腻。操作和成本方面占优,但是,在相同情况和条件下,固态法白酒要比半固态法白酒的质量要更好,目前在中国西南地区和南方地区较为习惯半固态法酿造的白酒。
三、液态法发酵
指主要采用液态糖化、液态发酵、液态蒸馏制成的白酒,如传统液态法白酒、串香白酒、固液勾兑白酒、调香白酒等。液态法白酒在目前中国白酒市场上所占份额最大,销量也最多。此法酿造的白酒融合度高,香味和口感非常丰富多样,操作较为简单,缩短发酵时间,成本大幅度降低,产量很可观。但在相同情况下,和固态法及半固态法白酒相比,品质方面还是有所欠缺,多为大路货,但是也有少数优质的白酒是用此法酿造。
豆包的传统意义和由来?
中国烹饪史上素有"满点汉菜"之说。满点即指满洲饽饽。粘豆包亦为满洲饽饽之一种,主要用大黄米和红小豆制成。有一部电影叫"别拿豆包不当干粮",也是,豆包可是满清皇族喜食的美味呢,据我所知,它对于清王朝及承德避暑山庄内的皇族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粘豆包在冬季战争、游猎中便于携带、储存,努尔哈赤冬季带兵打仗时,首选其为军粮。可以说,大清的半壁江山有粘豆包的一份功劳。
满汉全席主食"标配"在木兰围场西部,紧靠滦河岸边,蜿蜒着一座巨龙般的大山---"龙头山".说来也巧,围场东部还有 个叫龙头山的地方,因此西部的龙头山前面便加了个"西"字,后边省去"山"字---成了西龙头。传说康熙皇帝赴坝上围猎途径西龙头,看到那山气势不凡,心生忌讳,一问叫西龙头,立命在其脖颈处开辟一条大道,意即砍断七寸割了龙头。龙头下还有一条小河,为防那条"龙"百年后复活能喝到水,遂将西龙头改名为"甘沟口".
随后,在当地大摆宴席,宴席的主食便是粘豆包。吃惯了宫廷御宴的康熙帝对小山沟的风味很是喜欢,挥笔写下"甘沟口粘豆包好吃"几个字。
次年,康熙又来围场,御厨端上粘豆包,谁知他刚吃一口,便摇摇头放下筷子。御厨查明是没用当地水的原因,遂从甘沟口火速运来水又做一回,终博得康熙笑颜。从此,康熙每次巡游围场,甘沟口粘豆包都是必备主食,满汉全席随配主食也必有苏子叶粘豆包。
酒起源的三种说法?
中国酒起源一:猿猴造酒
历代文人著作多有记载,猿猴聚居出没的地方,常有类似“酒”大东西出现,“黄山多猿猴,春夏采杂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就,香气溢气,闻数百步,野樵深入者或得偷饮之”、
“粤西平乐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石,饮之,香气异常,名曰猿酒”
……
这些著作记载猿猴利用自然界的水果,百花酿酒,究竟是有意还是无意的行为?有待考究,中国酒的起源,起源于猿猴酿酒,或者最初就是人们模仿猴猿酿酒,然后不断的改进发展酿酒的技术。
中国酒起源 二:仪狄造酒
仪狄造酒,这里的“酒”指的是黄酒,三皇五帝时期,民间酒已经有各种各样的酿酒方法存在,仪狄作为第一个人,把这些酿酒的方法归纳总结,于是后世人们便将仪狄作为酿酒的鼻祖。
仪狄酿酒还有别的说法,《战国策》记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钦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翻译为白话文:禹的女人,命令仪狄监督酿酒,仪狄经过一番努力后,酿出来的酒甘甜美味,于是呈献给禹品尝,禹喝过后也觉得非常美味……
从此之后仪狄便成为了酝酿美酒的++,是他完善了酿酒的方法。
中国酒起源三:杜康造酒
杜康造酒,这里是酒是高粱酒。““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日杜康。有饭不尽,委之空桑,积郁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酒法》。意思是说,杜康把没有吃完的剩饭,倒置于桑树的洞里,剩饭经过发酵后,发出芬芳的气味,酒就是这样酿的,没有奇特的方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发酵的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发酵的历史文化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