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早期寺庙分布?

兴化禅寺

兴化寺是苏北地区闻名遐迩的古刹,位于徐州云龙山东麓。该寺缘北魏大石佛修建而成,灯燃千载,历久不衰。云龙山因此又名石佛山,石佛指山巅石佛像,即北魏大石佛。“躯高三丈余,左右侍卫小佛像,皆凿石所为。”

泰山寺

徐州泰山寺,位于徐州南郊泰山顶峰。东临彭园,南接泉山,西望云龙湖,北依云龙山,是徐州市重点寺庙之一。泰山寺始建于清朝初年。明末,泰山道教衰微,门庭败落,寺基荒废,续而转为佛教道场。后因战乱多次兴废,直至民国初年,泰山寺由性佛法师接任,道场始走向正轨;后经妙净、首净、朗净等诸位++努力,香火开始鼎盛。十年动乱期间,楼阁庙宇全部被毁。住持僧朗净被迫还俗,下放农村,不久含悲而逝,此后泰山寺荒废。1993年,政府正式批复复建泰山寺。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寺院整体基本得到恢复,天王殿、碧霞元君殿、东西配殿、僧寮全面建成。

3

大士岩寺

大士岩寺位于云龙山上,建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徐州重点寺院之一。清康熙五十七年,时任徐州知府的姜焯在云龙山顶修放鹤亭,让工役在西坡搭建看守放鹤亭的房舍。在挖地基时,发现一巨石,石质精美,状如观音,于是姜焯从山东请来技术精良的石匠,让其仿照山下黄茅岗唐吴道子所作+++石碑画像,凿成“送子观音”像。石匠在雕凿过程中,于石中发现一道白纹,天然若飘带,于是因势雕出。由于该飘带恰巧处于送子观音的腰间,因此“送子观音”又被徐州人称为“玉带观音”。

奉亲庵

徐州奉亲庵,又称“念佛堂”,位于云龙山北坡,土山东侧。奉亲庵始建于明代初年,原为供奉仙人吕洞宾的道观。后来看堂道士弃堂而走,吕公堂逐渐荒废破败。清代道光年间,徐州十王堂住持僧绪忍法师,在居士董凤临的资助下,重修吕公堂。自此吕公堂改为佛教道场,但仍延用吕公堂之名。

徐州最早的寺庙?

在徐州最早的寺庙是白塔寺,位于徐州市和平大桥东首的云龙山上。白塔寺原名石佛寺,是北魏时期的一座寺庙,距今已有 1500 多年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东晋时,有僧人竺法汰、慧远在此建寺,初名石佛寺,后因寺内有白塔,改名白塔寺。东晋以后,历经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宋、元、明、清诸代,白塔寺曾多次毁于战火或灾荒,又多次重修。清朝康熙年间,寺庙规模达到鼎盛,香火旺盛,成为苏北的佛教圣地。

盐城的历史是什么?

盐城的历史沿革

  盐城从西汉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建立盐渎县,当时这里遍地皆为煮盐亭场,到处是盐河,“渎”就是运盐之河的意思。东晋安帝义熙7年(公元411年)时更名为盐城县,以“环城皆盐场”而得名。盐城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海盐文化。古代以盛产“淮盐”而享誉华夏,古称“淮夷地”。早在战国时期即“煮海为盐”,《史记》载“东海有海盐之饶”。秦汉时则“煮海兴利、穿渠通运”,已成为渔盐兴旺之地。唐时,“甲东南之富、边饷半出于兹”的淮南盐场,仅盐城就有“盐亭一百二十三所”。唐宝应年间,境内设有海陵监、盐城监,每岁煮盐百余万石,其时盐城已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盐业生产中心。

  盐城是名副其实的“盐”城。在各地地名当中,至今仍保留着“团”、“灶”、“总”、“丿”“仓”等与盐业生产管理相关的名称。“团”,是盐区生产组织,灶户“聚团共煎”的生产形式。每个盐场设几个团,每团设若干灶户,旧时以“团”为地名的,多分布在古淮南盐区的东台、大丰,如南团、西团、卞团等。目前,仍保留大丰的西团镇,全市还有18个村、48个自然村组的地名与“团”有关。“灶”,是灶民煎盐的重要设施,境内因“灶”称名的有头灶、三灶、四灶等6个乡镇,另有85个村及368个自然村组也是因“灶”而得名。“总”,是盐场灶民聚居的单位。明初大规模的“洪武赶散”,++来到荒漠的海滨烧盐,为了对散居在沿海的灶民实施管理,各场设总若干,以次为序。清嘉庆时,东台富安盐场就设有30个总。今天沿海乡镇地名中仍保留有一总、二总、三总等地名,境内还有7个村和37个自然村组以“总”命名。“仓”,即盐仓,以枯枝牡丹名扬天下的亭湖区便仓镇当年就是伍佑盐场的便仓所在地。境内还有东台三仓镇以及11个村和18个自然村组因“仓”设名。“丿”是明后期及清代灶民煮盐的主要生产工具之一,其形同铁锅,略比锅浅,径园三尺,深3-4寸。境内以“丿”命名的乡镇,有东台的曹丿镇、大丰的潘丿镇,市内还有6个村和13个自然村组亦是以“丿”为地名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历史苏北老和尚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历史苏北老和尚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徐州市早期寺庙分布_徐州最早的寺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