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劝学的三个事例?

我们的历史文化有五千年之久,也是一个文化古国,而且我们也是深受儒家文化的思想熏陶,所以向来我们对于学习,对于教育都是非常重视的,而在历史之上也就有许多劝学的故事。

首先来说就不得不说我们儒家文化的继承者与发扬光大的哲学家孟子,大家也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也是为了让孟子成为一个博学有学问的人,对这个世界有用的人,曾经三迁自己的房子,就是为了让孟子找到一个合适的学习环境。

在汉代就有一个叫做凿壁借光的故事,小时候匡衡是非常穷的,夜晚是点不起灯火的,而隔壁却是一个富人,并且有灯火,所以小时候的匡衡就通过凿壁借光来学习,而匡衡也是在后来成为了汉朝最伟大的文学家。

在三国时代,虽然是一个战乱的时代,但是却同样有一个劝学的故事,那就是三国东吴吕蒙的故事,吕蒙做为三国时期的一员名将,而且是一员战将,而且是东吴最为知名的大将之一,而孙权对于这位将领也是非常的关心,在一次就非常关心吕蒙这位大将的学习问题。

但是吕蒙却回答自己军务繁忙,哪里有空学习呢?

孙权就说道你忙难道还有我忙吗?

从此后吕蒙也就开始了慢慢的学习,也是终于学习的有所见识。

而东吴的大都督鲁肃是一位非常有学问的人,平时也很是瞧不起这位只知军务的,言谈粗鲁的吕蒙。

但是在一次与吕蒙的交谈之后,鲁肃对于吕蒙的学问也是不由得惊叹起来了。

于是也就有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样的谚语。

所以也正是因为有这些劝学的故事,所以做为我们这样的现代人来说,就更加应该的认真学习。

历史上经典的劝学故事?

孙权劝吕蒙读书,也就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出处。

当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以不去学习呀!”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成为精通儒家书籍的博士吗? 我只是想你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你军务繁忙,哪能比得上我繁多的事务呢?但我常常读书,并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东吴军师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与吕蒙讨论事情,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谋略才干,已不再是过去的吕蒙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看清楚这件事情太晚了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他而去。

2陶渊明劝学

我国晋代大诗人陶渊明辞去彭泽令退居田园后过着自耕自种,饮酒赋诗的恬淡的生活.

相传,一天,有个少年前来向他求教,说:”陶先生,我十分敬佩你渊博的学识,很想知道你少年时读书的妙法,敬请传授,晚辈不胜感激.”

陶渊明听后,大笑道:”天下哪有学习妙法?只有笨法,全靠下苦功夫,勤学则进,辍学则退!”

陶渊明见少年并不懂他的意思,便拉着他的手来到种的稻田旁,指着一根苗说:”你蹲在这儿,仔细看看,告诉我它是否在长高?”那少年尊嘱注视了很久,仍不见禾苗往上长,便站起来对陶渊明说:”没见长啊!”

陶渊明反问到:”真的没见长吗?那么,矮小的禾苗是怎样变得这么高的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有名的劝学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有名的劝学故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关于劝学的三个事例 历史有名的劝学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