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饮茶风气怎么样?

中国人饮茶有可靠记载的是在汉朝,当时主要局限于蜀地,汉以后,饮茶的风气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许多社会精英都以饮茶为荣,以大吃大喝为耻。可以说是汉朝之后才开始大范围普及。

中国古代的文献对饮茶的说法?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利用和栽培中国茶树的国家,中国也是世界茶道的宗主国,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至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而最早利用茶的,便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传说中神农氏为了给百姓治病,不惜以身犯险,亲身验证各种草木的药性,“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本草经》)上古传说的真实性有待商榷,但是透过这些传说和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在上古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重视茶的药理作用。

当然,这时候的茶更多的是用于药用价值,还不是一种日常饮用的饮料。日常生活中时常饮茶的习惯,应该来源于巴蜀人。在古代,巴蜀地区多“烟瘴”,容易让人郁积瘴气,患上热毒。巴蜀人后来发现,茶有清热解毒、除瘴气的功效,所以他们常常喝茶,久服成习,以至于将茶当做一种日常饮料。《竺国游记》当中就曾记载:“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

秦人入蜀以后,茶逐渐被带向全国,人们对于茶越来越重视,“茶”(cha)音正式诞生。郭璞注《尔雅·释木》“槚”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

饮茶是茶文化诞生的基础,没有日常饮茶的实践活动,茶文化也不可能诞生。不过,关于中国从何时开始饮茶,一直没有定论,各种说法莫衷一是。古籍记载,中国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茶,西汉已有饮茶之事的记载,东汉华佗《食经》就说:“苦茶久食,益意思”记。

可以看出,连名医华佗也已经注意到茶的“意思”,人们不再拘泥于茶的药理作用,有一部分人平时也喜欢饮茶。这正是中国茶文化的萌芽。

什么是我国传统的饮茶习俗同时也是客家人最流行最隆重的一种待客礼仪?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茶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比如说中原地区喜欢清饮,而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则喜欢调饮,但是唯一的共同点就是茶作为人们的日常所需,不仅为人们的身体增添了健康的天然屏障,还通过茶建立了文化交流的空间,最终形成了中国百花齐放的茶饮形式。

是我国闽、粤、台客家人最普通,也是最隆重的一种待客礼仪,还是湘、川、黔、鄂四省交界的武陵山区土家族人最珍爱的保健饮料。擂茶又称为"三生汤",其名字来源有两种说法,其一:擂茶在初创制时的主要原料是生嫩茶叶、生姜、生米混合研捣成糊状,然后加水煮沸或用沸水冲熟而成,3种原料都是生的,故名"三生汤";其二源于汉朝伏波将军马援的一个典故;其三源于三国名将张飞的典故。

中国古代饮茶之风开始盛行是在什么时期?

从汉代到南北朝,饮茶之风在西蜀和江南一带逐渐流行,但原先的饮茶方式很不讲究。据《尔雅》晋郭璞注等处记载,起初煮茶与煮菜汤相近。然而就在晋代,一种较精细的饮法开始出现。晋杜育的《荈赋》中有“沫沉华浮.焕如积雪”等话,表明当时不仅将茶碾末,而且已知救沸育华。《神农本草经》“苦菜条”梁陶弘景注:“茗皆有渤,饮之宜人。”亦指此而言。这种饮茶法在六朝时已博得上层社会的喜爱,因而这时的许多名人如孙皓,韦曜、桓温、刘琨、左思等.都有若干与茶有关的逸事。和这种情况相适应,饮食器中便逐渐分化出专用的茶具。   中国最早的茶具约出现于东晋、南朝。这时在江、浙、闽、赣等地生产的青瓷器中,有和瓷盏配套的托盘,其内底底心下凹,周围有凸起的托圈,形制与唐代带“茶拓子”铭记的鎏金银茶托基本一致。浙江温州瓯窑窑址出土物中,就有这类茶具的碎片。《荈赋》说“器择陶拣,出自东瓯”,正与这一情况相合。瓯窑是中国最早烧茶具的窑口之一,其产品釉色青绿泛黄,玻化程度虽较高,胎、釉的结合却不够理想,常开冰裂纹,且出现剥釉现象。纵然如此,但中国茶具的发展却滥觞于此时。   世界三大饮料作物之一的茶,原产于中国。但茶在成为日常饮料之前,还有一个主要供药用的阶段。因此,茶的见于记载和饮茶风习的出现不是一回事。目前只能根据汉王褒《僮约》(前59年)中“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等明确的史料,认为中国饮茶的兴起始于西汉。武阳在今四川彭山县双江镇。后来晋孙楚在《出歌》中也说:“姜、桂,茶、荈出巴蜀。”可见两千年前,巴蜀已以产茶着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汉代的饮茶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汉代的饮茶习俗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汉代的饮茶风气怎么样 汉代的饮茶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