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那些春节的风俗?将你知道的写下来,并选择一两种说说它蕴涵的意义。【越简短越好】?
答:1.祭灶:又名辞灶或者小年,是一项在民间流传极广的民俗活动,是民间为恭送灶神回天庭述职从而进行的祭拜仪式,多数在农历腊月二十三这天的黄昏举行,以麻糖、糖瓜、饺子等饮食做贡品,祈求灶君保佑全家。
2.贴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桃符”做为一种驱邪保平安的习俗,被人们沿用至今,只是后来慢慢演化成了春联跟门神,现在的各种春联跟门神都极具美感,也另外就延伸出了装饰的作用。
有哪些寓意吉祥的习俗?
1.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间,这是古代传统的祭农节日,这个节日其实才是真正的迎春,立春祭农,寓意明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民间还有立春给小孩佩戴“春鸡”的习俗,寓意丰衣足食、茁壮成长、吉祥如意。
2.元宵点灯,古时候人们为了驱逐黑暗的恐惧感,会在正月十五的那天点亮灯笼,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所以元宵节的灯又称“祈福灯”或“平安灯”。在闽南语中“灯”与“丁”发音相近,灯笼也用来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
3.端午赛龙舟,农历五月五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盛会,非常热闹,通常民间都会自发组织龙舟比赛,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草于门庭。“龙舟竞渡”是在战国时代就已有的习俗,关于赛龙舟的传说有很多种,但图个好彩头、努力向上的寓意一直没有改变。
4.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是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吃月饼,寓意团团圆圆。
过年的时候吃鱼,寓意年年有余万事足。
门上倒贴“福",寓意福气到。
过年的时候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扩展资料
传统习俗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从历史沿袭而巩固下来的,具有稳定的社会风俗和行为习俗,并且已同民族情绪和社会心理密切结合,成为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准则。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它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该节日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 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十个习俗寓意?
一、春节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春节前要备年货、添新衣、贴春联。
春节是亲人亲人团聚的日子,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除夕守岁,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
春节中放鞭炮、走亲戚看朋友,一些地方还有祭祖、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二、元宵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也称灯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三、清明节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我知道的春节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我知道的春节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