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红军几次渡过赤水?
1931年红军还未开始长征,哪来的几次渡过赤水?红军长征是1934年10月开始的。
四渡赤水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在赤水河流域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四渡赤水的具体时间为:1935年1月19日至1935年3月22日。
赤水双龙桥的历史?
双龙桥位于丙安乡丙安村正安组一条河沟入赤水河的河口,始建于清代,面积约120平方米。双龙桥东西走向,桥长368米,宽1.7米,水面至桥面高3.2米,河中有九礅,礅宽3米,桥面分为九段,每段均为长4米,宽0.85米,厚0.5米的条石铺砌,中间两礅凿有一雌一雄两条龙昂首向上流方向,龙头高出桥面1.1米,桥中间另外三墩上有被破坏的雕刻痕迹,据附近居民讲是狮子造型,文革期间被打破丢弃河中,两端桥长14.4米,东端桥长3米。
三渡茅台的历史?
走进茅台镇,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满街的酒铺,空气中也散发着浓郁的酒糟香味。在古镇长征路两旁几乎全部都是与酒相关的店铺,楼下卖酒,楼上就是接待全国客商的客栈。
5月9日,“90后90天徒步长征路”徒步团来到了红军长征路上四渡赤水战役的第三次渡赤水河的渡口,这个渡口的所在地就是全国闻名的茅台古镇。
红军在茅台三渡赤水河
“还真是闻名全国的酒都啊!空气中都是酱香酒的味道。”一走进茅台镇,徒步团成员弓张就感慨道,以前就听说茅台镇做酒生意的多,但没有想到这么多。“真是长见识了!”
整个茅台镇依山而建,赤水河从镇子中间流过。整个镇子最显眼的建筑就是建立在赤水河旁一座小山上的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在纪念塔旁就是整个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园。
纪念园内的红军长征过茅台陈列馆记载了红军当年经过茅台镇的历史,并且还有很多当地村民帮助红军的故事。
据“红军长征过茅台陈列馆”记载,茅台镇是黔北四大集镇之一,也是仁怀通往四川古蔺的交通要道,同时也是川盐入黔的“仁岸”水陆交接码头,川盐由此转销贵州各地。
毛泽东作出在茅台三渡赤水河的决定后,军委即命令三军团第十三团侦察连为先头部队向茅台方向侦察前进,相机占领茅台渡口,然后掩护工兵架设浮桥,以备红军从茅台渡口过赤水河。
1935年3月16日中午红军各部先后抵达茅台,在渡河司令员陈赓、政治委员宋任穷的指挥下开始渡河。
为纪念红军“四渡赤水”,仁怀县人民政府决定在茅台镇茅台河畔当年红军搭建浮桥渡河的下渡口兴建“茅台渡口纪念碑”。1979年7月动工,次年3月落成,1982年列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赤水石沓沓古城介绍?
赤水城区东门坡,被当地人称为“石沓沓”,是赤水最早的街市。远远望去,这一片瓦房,给城市增添了一份历史厚重感。从赤水港拾级而上,踩在脚下的,全是有上百年历史的条石。
据资料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东门坡已经是一处小乡场。从明万历年间至清乾隆年间,受赤水河航运、盐运发达之益,紧邻赤水河的东门坡一带,先后建起了东岳庙、川主庙、搭帕庙、观音庙等庙宇,商铺、酒肆、作坊林立。
明万历年间,这片老街与新建的仁怀县(赤水市前身)城东门相接,形如内外城,赤水因此获“双城”别称。2014年,当地出于旅游发展、棚户改造等因素考虑,着手对石沓沓进行改造,拆去了破旧的普通民房,保留了有价值的古迹。
改造一新的石沓沓,恢复了老赤水人喝早茶、打“大二”(当地人的一种纸牌)等生活韵味,留住了乡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陕西赤水历史文化介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陕西赤水历史文化介绍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