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这个故事读懂了什么?
在刘备这边:1.要顾全大局,不可随意挑起战争,夷陵之战爆发的原因演义上说是因为报关羽被杀之仇,历史上可能原因更实际点,就是刘备不愿放弃荆州,不管是什么原因。
夷陵之战都是刘备主动挑起的,其实孙权本就有修好之意,共同抗曹,但刘备此时就显得有些不识大局,毕竟主要队手尚在,不应该主动打击盟友,将自己处于孤立状态,这点孙权就高明得多了,孙权在确定此战不可避免之后,马上就向魏表示称臣,这就是大智慧的体现。
2.要平等看待每一个对手,不可轻视他人。夷陵之战吴的统帅陆逊,当时虽是籍籍无名,但也颇有军略手段,刘备自视一生戎马,轻视陆逊,认为此战将轻易获胜,这种思想是兵家大忌,无论对手是谁,什么水平,都要重视,不可轻敌。
3.做重大决策之前,必须统一思想,夷陵之战本身在刘备集团之内意见就不统一,加上刘备并没有妥善处理好大臣之间的关系,使得夷陵之战开始就是人心不一,一旦有挫,军心极易涣散。
对比赤壁孙权的做法,又能看出孙权在统一内部思想的问题上的高明手段。
再来看孙权这边:1.要团结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不可多面受敌。这点就是孙权最大的智慧,孙权所有的施政方针中,从来不会同时与两面开战,一定是通过各种手段获得多方面的支持。
具体到夷陵,孙权能够放下架子,向曹丕称臣,这本身就很了不起。
2.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选择夷陵之战的主将的问题上,吴国内部其实存在极大争议的,毕竟陆逊年轻有没有什么实际的军功,只是靠着孙权女婿的身份上位,这点上看出孙权的魄力,敢用新人,大胆放权,这一直是孙权的一大优点。
夷陵之战读后感?
夷陵之战的读后感:
从另一角度再次审视夷陵之战会发现,不论战争的结果如何,对于刘备来说已经是立于不败之地了,甚至可以说他是整起事件的最大的推动者和受益者。也正是这一场被世人看作刘备一生最大败笔的战争,才算得上是刘备政治生涯中最惊艳的一笔。
无数年后,当我们再次审视那个手提草鞋的没落贵族时,不禁会发现,这位大汉皇叔不愧为三国时代的英雄人物,又或者说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代枭雄。
夷陵之战,刘备心急,明知计不如人,却急燥冒进,军情侦察工作太差,特别是对敌方统帅陆逊的情况基本不了解,对敌方火攻准备一点都没觉察。
反观陆逊,按兵不动,静若处子,轻而用火攻的战术,彻底消灭击退了强大的西蜀。
宜昌的历史风云?
宜昌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宜昌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距今一二十万年前,在宜昌境内的清江流域就有“长阳人”的活 动。境内数十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证明了七、八千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宜昌远古属西陵部落,据《宜昌府志》记载:夏、商、周三代,夷陵为古荆州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改夷陵置巫县。“夏商时为古荆州之域,春秋战国时为楚国的西塞要地,建有城邑”。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郡县,宜昌市大部分地域属南郡。“汉承秦制”,西汉时夷陵属荆州南郡,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改夷陵为临江郡。建安十五年(210年)又改临江郡为宜都郡,领宜都(今宜昌)、秭归、枝江、夷道(今宜都)等四县。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宜昌历史故事感想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宜昌历史故事感想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