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送年规矩?

应该说,请年送年是胶东春节习俗的核心和精华。当然,有的地方也叫请神送神。

在小的时候,每年请年的环节是我最兴奋的时刻。小小的我,穿上新衣服,拿着必须的物什,跟着大人去墓地(我们这里喜欢叫坟地),请过世的先人回家过年。

去的时候要带着鞭炮,烧纸,还有一种插在坟头的我们称之为吊纸的东西,就是高粱秸上头夹有烧钱纸剪成的纸条。

胶东花饽饽典故?

胶东花饽饽的由来是源于古时候的祭祀活动。

具体如下:

大饽饽,汉族面食,古代时多用于祭祀,现在的胶东地区春节仍用于祭祖摆供,多产于山东的胶东半岛,流行地域为烟台、威海、日照等地,又称大枣饽饽。

大枣饽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麦子种植,历史来源悠久,从有麦子开始,就开始有了祭祀。公元前6世纪,当开天辟地的时期,轩辕开辟了农业,在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地都有了麦子,但是没有在全国普及起来。

在战争时期,农民为了纪念轩辕,就开始有了饽饽,以做出来又香又大的花饽饽来表达自己对轩辕的感激与崇敬。饽饽的来源,是从祭祀开始的,主要是祭天、祭地、黑白喜事的祭奠,祭品以枣饽饽为主。在明朝时饽饽已经在全国普及开来,家家户户都会做,都能做。

胶东人的传统习俗里,每逢节日,家家户户都会蒸上一些花饽饽,在蒸好的饽饽上装饰龙凤呈祥、石榴花开、莲花宝座等花型,所有吉祥福愿都凝聚其中。除了自家人吃,他们还会将花饽饽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寓意着日子蒸蒸日上、红红火火。

在胶东,过年最有年味的莫过于吃那白白胖胖的大饽饽。从大年三十晚上起,各家都要祭祀灶神、财神、天地神、家堂(亦称菩萨)和老祖宗(亦称老爹老母)等,这祭祀的供品中,少不了大饽饽。

胶东人家过年做大枣饽饽,为的讨吉利。饽饽是发面做的,寓意“大发”。“枣”与“早”谐音,故大枣饽饽蕴含“早发”、“大发”之意。不管是期盼事业蒸蒸日上,还是渴求生意发达,总之,这“发”字着实包含了胶东人家祁求过上好日子的美好心愿。

关于青岛的过年习俗?

辞灶与忙年

过年之前要忙年,青岛民间忙年是从腊月二十三辞灶(过小年)正式开始的。民间俗信:辞灶是辞别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的祭祀活动,相传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到天上向玉皇大帝汇报各家一年中的善恶之事,俗语“灶王爷上天,有一句说一句”。辞灶这一天的主要活动是扫尘 (也叫 “扫灰”)、吃杂面汤、供糖瓜、烧纸码等。辞灶这天家家擀杂面条(用小麦面、地瓜面、小米面、豆面等混合而成)吃杂面汤。俗语“灶王老爷本姓张,一年一碗杂面汤”。祭灶之后要把灶台墙上发黑的灶码揭下来焚烧,谓之“送灶王爷上天”。此时,全家老少便趁着热吃杂面汤,分吃糖瓜。青岛忙年从腊月二十三辞灶到

腊月三十除夕之前,忙年一是置办年货,二是做过年馒头和菜品等。

青岛过年的习俗跟胶东半岛地区类似。大年三十晚上上半夜喝酒吃年夜饭菜,午夜12点左右下饺子,同时留一些饺子大年初一早晨再下。吃完饺子就去拜年了。初二晚上半夜或者初三凌晨送年,这样过年基本上就结束了

大年初是给重要人物和长辈拜年的,以前是需要给长辈磕头的。初二那天给姥姥拜年,姥姥不在了给舅舅拜年。

初三是女婿给丈母娘拜年,初四是未结婚但已订婚的准媳妇给未来的公婆拜年,从正月初五开始,就是走动姑姨表亲的日子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胶东地区的春节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胶东地区的春节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胶东送年规矩 胶东地区的春节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