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诸城的主要经历?
熙宁八年(1075年),苏轼被贬任密州(山东诸城)知州。正月,苏轼夜梦亡妻,感叹路远无法去坟茔前悼念,伤感难抑,遂夜起伤感而作此词。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同年(1075年)冬天,东坡约好友猎于密州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账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东坡《与鲜于子俊书》)即:
江城子 ·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1037年-1101年)在诸城的主要经历如下: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四月,苏轼到达诸城,担任了诸城县尉(县令)的职务,主持了当地的政治和经济事务,也对当地文化教育做出了贡献。
在诸城任职期间,苏轼着手治理当地的水利,改善灾害后果,创作《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等诗作,并唱响了“诸城三事”的名言,即“水、教、词”,大力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事业发展。
此外,苏轼还在诸城结交了一批文化名士,如周南、方岳、范成大、黄庭坚等,同时他也结识了陶渊明的后人陶弘景,并在他的簪花仕途中给予指导帮助,这些交往与启发也影响了他日后的文学创作。
总的来说,苏轼在诸城的经历对于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和文化事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与水调歌头的故事?
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词背后有一个著名故事。
在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的中秋之夜,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超然台上对月独酌,感物伤怀,乃作《水调歌头》。那时,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然而这一愿望未能实现。
这一年,苏轼已四十一岁,在密州遇到大旱,按例需向上天祈雨,他闭门宅居,静心祈祷,但雨未降下。苏轼心中忧郁,故而醉酒程度极深。酒醉后,他满怀对胞弟苏辙的怀念写下了这首词。
此词表达了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的复杂心情。词人通过描写月光的移动和月影的变幻,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无限。同时,词人通过上下片的对比,表达了对人生离合的无奈和对兄弟的深深思念。
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苏轼的诗歌天赋和人生追求,也展示了南方海纳百川的江南地区的优美风光和文化特色。《水调歌头》讴歌了苏轼豁达自由、独立思考、反抗压迫的人格特色,也展示了他对人生的追求、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实践。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诸城历史故事苏轼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诸城历史故事苏轼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