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擒孟获的故事?

      225年3月,蜀汉丞相诸葛亮决定亲自率军平定南中叛乱。参军马谡为诸葛亮送行时候提出平定叛乱要采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战略,诸葛亮亦接纳此建议,遂分兵三路,他率主力大军,作为西路,从成都由水路出发,进军越巂郡(今四川西昌),讨伐高定;东路又派马忠由僰道(今四川宜宾)出发,进攻牂柯郡(今贵州福泉),攻击朱褒;中路由李恢从平夷(今贵州毕节),攻向建宁(今云南曲靖)。哪些将领随丞相南征?丞相带领多少人马?史书上没有记载。

     此时,雍闿与高定发生摩擦,最后为高定所杀,孟获趁机收编了雍闿部众,继续率领南中人与蜀汉交战。

李恢军深入昆明,用计大破益州郡叛军。而马忠军则顺利在且兰打败朱褒,与李恢军会合。另一方面,诸葛亮大军到达南中后数战皆胜,先斩杀高定,然后与其他两路大军汇合。三路大军声势相连,准备迎战孟获。

诸葛亮听到孟获为当地人所信服,便想通过生擒迫使他归顺,从而达到收服南中民心的目的。五月,大军渡过泸水,与孟获军战,成功俘虏孟获,诸葛亮带他到营阵观赏,问他觉得蜀军如何,孟获回答他:"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我之前不知你军虚实,所以才战败。现今蒙赐观看营阵,原来只是如此,必定可以胜利了。)"

七擒孟获现代故事?

擒孟获故事简介

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第七次在孟获城将孟获擒拿,并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

二、七擒孟获经过

225年3月,蜀汉丞相诸葛亮决定亲自率军平定南中叛乱。参军马谡为诸葛亮送行时候提出平定叛乱要采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战略,诸葛亮亦接纳此建议,遂分兵三路,他率主力大军,作为西路,从成都由水路出发,进军越巂郡(今四川西昌),讨伐高定。

东路又派马忠由僰道(今四川宜宾)出发,进攻牂柯郡(今贵州福泉),攻击朱褒;中路由李恢从平夷(今贵州毕节),攻向建宁(今云南曲靖)。哪些将领随丞相南征?

丞相带领多少人马?史书上没有记载。此时,雍闿与高定发生摩擦,最后为高定所杀,孟获趁机收编了雍闿部众,继续率领南中人与蜀汉交战。

李恢军深入昆明,用计大破益州郡叛军。而马忠军则顺利在且兰打败朱褒,与李恢军会合。另一方面,诸葛亮大军到达南中后数战皆胜,先斩杀高定,然后与其他两路大军汇合。三路大军声势相连,准备迎战孟获。

诸葛亮听到孟获为当地人所信服,便想通过生擒迫使他归顺,从而达到收服南中民心的目的。五月,大军渡过泸水,与孟获军战,成功俘虏孟获,诸葛亮带他到营阵观赏,问他觉得蜀军如何。

孟获回答他:“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祇如此,即定易胜耳

墨梅中洗砚池的典故?

王冕《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诗中的“洗砚池”用的是书法家王羲之的典故。

洗砚池的典故与三人有关:王羲之、苏轼、钟繇。

1、洗砚池源于“书圣”王羲之,洗砚池位于临沂市洗砚池街,就坐落在王羲之故居内,当地广泛流传有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相传王羲之幼年刻苦练字后,经常到池中洗刷砚台,长时间后以至于池水呈墨,古代文人也称之为“墨池”,在洗砚池的北面有砚碑亭,亭内立“晋王右军洗砚处”和“洗砚池”石碑两块,字迹古朴苍劲,现代人再次修建修的琅琊书院,里面珍藏的王羲之的碑贴、碑刻,以及书法名家的真迹。

2、苏轼故宅中一小水凼,是苏轼兄弟青少年习字作画,洗涤笔砚的地方,后人为纪念三苏父子,将其辟为洗砚池,清末眉州拨贡彭耀章仿苏体字题“洗砚池”三字,镌刻于池壁之上。

3、河南许昌洗砚池,位于长葛老城镇内福泉井之旁,池呈长方形,长80米,宽30米,水深3米,池水呈墨青色,久旱不涸,池边有一高台为钟繇学书台,池前立有1920年《重修洗砚池碑记》碑,碑文记述了钟繇的书法成就及其学字精神,据传三国时期大书法家钟繇常邀胡昭字台上练字,穷究先师技法,久而久之写秃的笔堆集如山,写过的纸帛弃之成垛,由于洗笔洗砚,把满池的水都洗成黑色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福泉历史文化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福泉历史文化故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七擒孟获现代故事,福泉历史文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