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以三国时代的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武帝刘宏中平元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将近100年的__、__、__?
《三国演义》情节简介
[作者介绍]
罗贯中(约1310—1385),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的小说家。罗贯中阅历丰富,颇有才气。他的创作既有小说,也有杂剧。而使他得以青史留名的,就是人所熟知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作者饱受了元蒙统治者的民族压迫之苦,因此他认为刘备的蜀国应该是合法继承汉朝的,是正统的,而魏、吴两国不过是僭位和篡窃。在小说中这种政治立场是鲜明的。
[内容提要]
《三国演义》描述了自东汉灵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间,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方面的斗争故事。作品以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主要人物为中心,把并列的魏蜀吴三个系列交错在一起来叙述。汉朝末年,社会动乱,群雄争霸,形成魏蜀吴三国。三国征战,魏灭蜀,司马炎夺了曹魏政权,建立了晋朝。随后,晋灭吴。三国纷争局面结束。
[故事简介]
一部《三国演义》洋洋八十万言,描述了自东汉灵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全书在纵向结构上是以时间为顺序的。百年的时间里,可以诉诸笔端的故事很多,所以在横向结构上,作品就以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主要人物为中心,把并列的魏蜀吴三个系列交错在一起来叙述。就作品本身故事的发展而言,全书一百二十回按纵向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七个部分。
不忘提拔之恩的典故?
袁涣,字曜卿,是陈郡扶乐(今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人。他的父亲袁滂是为汉朝的司徒。当时官宦家的公子哥大多不守法度,而唯独袁涣恪守清静,举动遵守礼法。郡守任命袁涣为功曹后,郡中的很多奸吏都因害怕离去。后来因为他考试成绩优异被任命为侍御史,再升为谯县县令,但他没有赴任。
刘备任豫州牧时,推荐袁涣为茂才。后来袁涣避难于江淮之间,被袁术起用。袁术每当有事咨询袁涣时,袁涣都坚持正义,袁术虽然不予采纳,但却不敢不以礼相敬。不久之后,吕布在阜陵向袁术发起进攻,袁涣随袁军出征,在战斗被中被吕布俘虏。
吕布当初和刘备关系很好,后来因为争夺徐州双方翻脸。吕布想要让刘备的老熟人袁涣写信辱骂刘备一番,袁涣坚决不答应。吕布再三强迫,袁涣仍然不同意。吕布大怒,抽出宝剑威胁袁涣说:“你按照我所说去做就能活命,不然就是死路一条。”袁涣面不改色,笑着回答:“我听说只有奉行德行才能让心服口服,从来没有听说辱骂会让人屈服。假如刘备是个君子,那么他根本不会把你辱骂的话当作羞耻。假如刘备是个小人,那么他也会象将军一样写信反唇相讥。况且我曾经跟随过刘备将军,他对我有举荐之恩。假如我有一天离开将军您后,也回过头来辱骂您,您做何感想?”吕布听完感觉十分羞愧,就不再威逼他。吕布被曹操所杀后,袁涣归顺了曹操,被封为沛郡南部都尉。
这时曹操开始招募民众屯田开垦,以解决军粮问题,但四处流散、怀念故土的老百姓不愿意接受,有很多逃亡的。袁涣对曹操建议说:“民众故土难离,把迁移到外地当作一生中的大事,这些生活习惯不可能一下子改变。我们应当顺应他们的心意,凡事不可强求,愿意留下屯田的欢迎,愿意回家的不强制,这样才能长久坚持下去。”曹操听从了袁涣的话,老百姓果然十分高兴,很多回家后生活不下去的人又回来参加屯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故事刘备与太康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故事刘备与太康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