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折柳”送别习俗是怎么来的?

“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一为不忍分别,二为永不忘怀。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 。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

李白“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就说明了这样一个风俗: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十里长堤,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白居易《青门柳》“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鱼玄机《折杨柳》“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

“折柳赠别”蕴含着一种对友人“春常在”的美好祝愿,也喻意亲人离别家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人们离别时折柳相送,在思念亲人、怀念故友时也会折柳寄情。

“折柳”一词也寓含“怀远”之意。

张九龄“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李白“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李白《宣城送刘副使入秦》“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塞下曲》“折柳”的典故,该典故的内容具体是什么?

杨柳,在这里又指《折杨柳》曲子。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原来古人有个习惯,即是常用谐音来寓意。“柳”与“留”同音,因此,借杨柳表示挽留的意思(古人所谓的杨和柳其实是一种植物)自汉代以来,人们送别亲朋好友,爱折柳相赠,到唐代已极为流行。“折柳”便成为赠别或送别的代称。

端午节风俗折柳吗?

端午节早晨,第一要事就是折杨柳,插于门窗缝隙,没有柳条的人家差不多信仰别的宗教。其次就是进入树林采集艾叶,挂在屋檐下令其自然风干,既可以灸病,又能做火镰的引燃物。甘肃秦安籍诗人雪潇的诗句“天水五月煮醅折柳”表明天水地区过端午节也有门窗插柳的习俗。

折柳是不是端午节习俗?

端午插杨柳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民间传说,晋文公重耳蒙难流亡在外19年,赤胆忠心的大臣介子推曾随他历尽艰辛。后来重耳回国称君,封赏所有随他流亡的有功之臣,唯独把介子推给忘了。介子推既不居功,又不愿领赏,一声不响地背着老母亲,跑到了棉山隐居了下来。后来重耳得知此事,悔之莫及。 亲自到棉山寻访,但介子推拒不出山。重耳无奈,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他出山。谁知火烧了3日,介子推竟抱着大树,母子二人活活烧死。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到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在房檐上插上杨柳。人们把这种插在房檐上的杨柳称为“招魂柳”。这种端午节插杨柳的习俗,后世沿袭成俗,这就是端午插杨柳的由来。“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 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 。

折柳相送,是什么意思?

人们离别时折柳相送,在思念亲人、怀念故友时也会折柳寄情。“折柳”一词也寓含“怀远”之意。张九龄“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李白“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李白《宣城送刘副使入秦》“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陕西折柳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陕西折柳习俗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中国古代的“折柳”送别习俗是怎么来的 陕西折柳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