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闽县历史?

  清末说的闽县指福建省福州市区和闽侯县的一部分。  闽县是中国旧县名,历史上辖境大致为现今的福建省福州市区和闽侯县的一部分,长期隶属于福建福州府,与侯官县分辖福州府治,形成一府两县的局面。清代,闽县管辖12乡、4坊、34里。清末撤乡、里,建区,闽县分为11区,与侯官县分治今闽侯县及福州城内区、南台区和下渡区。城内区又分为:北段(华林坊、钱塘巷一带)、中段(鼓楼前一带)、南段(南大街一带)、东段(东街、旗汛口、法海寺一带)、旗界段(东门大街、汤门大街、河西街、河东街一带)五段。城内井楼门、汤门、东门、水部门、南门五城门均属闽县城内区管辖。南台区分南台、水部两段。下渡区以藤山(仓前山)为首段,泛船浦以下为第二段,江边一带为第三段。  闽县始于隋开皇十二年(592年),由原丰县改称闽县。唐武德六年(623年)析闽县置侯官县,武德八年废侯官县入闽县。武周长安二年(702年),再分闽县置侯官县,元和三年(808年)再并侯官入闽县,元和五年(810年),复析闽县置侯官县。咸通二年(861年)划出闽县地置永贞镇(今罗源县)。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即闽国时期,改闽县为长乐县,清泰二年(935年),长乐复名闽县。后晋天福六年(941年),闽县再改称长乐县,次年又复原名。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析闽县9乡置怀安县。民国元年(1912年),闽县、侯官县合并为闽侯府,民国2年3月改设为闽侯县,闽县建置从此取消。

中原人入闽历史?

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始入闽者八族”(《三山志》)。其中有林姓、黄姓、陈姓、郑姓、詹姓、邱姓、何姓、胡姓八姓,本系中原大族,入闽后先在闽北建安(今建瓯)及闽东晋安(今福州)定居,而后渐向闽中和闽南沿海扩散。史称“衣冠南渡,八姓入闽”。“八姓入闽”是福建历史上第一次北方++大规模进入福建,他们带来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封建文化,增加了福建人口,使福建社会迅速汉化和封建化。

这时候的福建,已有建安、晋安、南安三郡十九县的建制,约8600户;农业生产在封建生产方式下迅速发展,物产丰富,手工业如纺织、青瓷也发展起来。

社会的开发再加上稳定的局势,两晋直至南北朝,福建吸引越来越多的北方++者南迁。

先秦时期,这里人口稀少,又因交通不便,中原政府的管辖鞭长莫及,俨然化外之地。公元前334年,楚国灭越国后,部分越国贵族从越国出发,翻越大山来到闽北、闽东,组建了闽越政权。秦朝建立后,这个政权名义上归附大秦。到秦末刘邦争夺天下,闽越王无绪支持刘邦,后被正式册封为“闽越王”。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灭闽越国,并将越人全部迁往江淮,使曾经繁荣的闽地成了空虚之地。其后福建地区的发展一直比较缓慢,和中原政权的关系也是若即若离。

泉港家乡的历史有哪些?

上古

1981年,曾在涂岭镇松园村山坡上和芦朴(原称路打)村坡地上发现石锛和狩猎用的石箭簇,以及陶片等。1987年在芦朴村后埔自然村蚁山(又名艾山、行山)发现了新石器文化遗址(生活年代约在商周时期),找到陶器、石锛等一批文物。说明泉港地区在文献记载以前,已经有了先民居住,属于闽越族的一支。

夏、商

今泉港区域划属扬州。西周泉港属七闽地。春秋战国春秋末战国初,泉港属越国地。周赧王九年(前306年)前后,越亡,泉港属楚国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嬴政扫平六国,统一全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泉港属闽中郡辖地,为闽越族无诸所领。

初,泉港属闽越王国。元鼎五年(前112年),废闽越王国后泉港改隶会稽郡冶县。东汉建安元年(196年),属侯官都尉辖地。三国吴国景帝永安三年(260年),后泉港属建安郡东安县地。

西晋

太康三年(282年),后属晋安郡。东晋共19张泉港锦绣广场永和十二年(356年),晋安郡王林禄薨后葬九龙岗,即今涂岭镇龙头岭闽林始祖陵。此为研究“晋人衣冠南渡”的历史提供了有力的实物佐证。南北朝南朝宋泰始四年(468年)改晋安郡为晋平郡,泉港属晋平郡。

武帝天监(502—519年)中,析晋平郡地置南安郡,泉港属南安郡南安县。

属泉州(州治在福州)南安县地。

开元六年(718年),准刺史冯仁智之奏请,析南安县东南十五个里置晋江县,“以其地临晋江,故取为名。”泉港为晋江县属地。为加强管理,晋江县在县东北增设一个官署(在今前黄镇古县村),以治理今惠安、泉港等地。五代十国泉港属闽国辖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福建大山里的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福建大山里的历史文化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中原人入闽历史,福建大山里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