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骨长墩的来历?
骨成墩,位于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镇虞桥村,是南宋德佑年间常州府英勇抵抗蒙古元国侵犯的重要纪念地,也是常州目前所留有的极少数抗蒙元英烈遗骸埋葬处。
远看骨成墩,仿佛能听到抗元英烈在呼唤着和平和民族自立的精神。
骨成墩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70米,高约7米,顺着残破的台阶登顶,眼前是一座洛阳镇政府于1990年建立的“骨成墩纪念碑”。站在土墩上面看着一平如砥的田野,我们思绪难平:这里的地形利于骑兵,在元军数万铁骑面前,宋人区区数千名步兵与义民简直是以卵击石。是什么力量让当年的洛阳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骨成墩纪念碑
“骨成墩纪念碑”(南向正面),背面(北向)介绍、记载着一段惨烈的历史故事,这段抗元史据说载入了《宋史》,是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100个战役之一。
宋末德祐元年、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也就是南宋都城临安失守的前一年。元军右丞相伯颜亲率大军数万人大举进攻临安门户——常州,常州被围,南宋常州太守姚訔派村民周德、周琦和严氏五兄弟奔赴平江(今苏州)求救,驻守平江的文天祥即派赣军尹玉、麻士龙各率3000人,此外还有广将朱华、淮将张全各率2000人星夜赴援常州,援军于常州城东陈墅一带与元兵遭遇。援军初战大捷后,驻军于虞桥附近,并以大土墩作为指挥作战的中军营盘地(司令部)。后伯颜亲率数万大军来攻,麻士龙等以数千兵与数万元兵搏斗,最后麻士龙及其部卒全部壮烈牺牲,尹玉将军亦身中数箭而亡,宋军尸骸遍野。后来,当地百姓拾骨集葬于土墩中,取名骨成堆。清兵入关后,害怕人民反清,改名为郭成墩。
一人之下历史背景?
一人之下就是从1944年甲申之乱所引起的关于“异人”的故事。
甲申之乱发生于公元1944年,异人之间展开的一场惨烈的厮杀,各势力均投入其中,老牌异人团体全真教、正一教均任其发展,是异人界历史上的大战。所有异人领袖均对其起因讳莫如深。
据风正豪所言,实际上是为了争夺八个人以及八奇技引发的大乱。风正豪先人风天养、张怀义、部分十佬中人,甚至冯宝宝等均牵涉其中。但具体原因尚未被人所知。
《一人之下》中龙虎山天师府的张之维老天师的设定就是起源于此,道教崇拜老子为祖,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吸纳各种修行之术,融合道家,阴阳、五行经过了常年的文化洗礼和革新形成了如今的道教文化。
韩信活埋母亲的故事?
关于活埋生母的故事,得从韩信是个平头百姓的时候说起,他自幼家贫,与母亲相依为命,经常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某一天韩信在山上放牛,梦见两个神仙在他身边经过对话,这两人说韩信所在的位置附近是一块风水宝地,若能将祖上埋于此地,家中必出王爷。
于是,韩信醒后,回到家中就与母亲商量,可转念一想家里亲人都去世了,除了母亲没有什么亲人能埋了。
于是韩信就将母亲的头发,手上的指甲,和脚上的指甲都剪下来,韩信的母亲双目失明,他的这番行为让母亲一头雾水。
随后将这些东西埋进了那块风水宝地,在古代人身上的这些东西代表着精气神,韩信就用这样的方式代替母亲的肉身活埋。
故事的结局便是韩信凭借宝地的力量,平步青云,一路扶摇直上,成为汉军最重要一员大将。
关于这个民间传说,在后期演变的更为惨烈,各种版本都有,从史学的角度分析,是属于子虚乌有的,不仅故事的内容和人们以为的不一样,那些个民间传说更是不足为信。
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相信韩信活埋生母一事呢?
一个解释是因为当时很多人无法客观理解韩信的迅速崛起,无法接受一个曾胯下之辱的淮阴男子,突然一跃成为统领千军万马的大将,更不愿相信一个毫无作战经验的寒门少年,怎么就能成为战无不胜的传奇。
为了否定韩信的能力,将他塑造成一个暴虐,血腥,狠毒之人,认为韩信之所以能够成功,纯粹是靠自己的阳寿,靠运气而换来的。
好在历史给予了一个公正的回应,巜汉书》卷三十四韩彭英卢吴传第四,开篇有言,"其母死无以葬,乃行营高燥地,令傍可置万家者。"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惨烈世界历史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惨烈世界历史故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