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德州杨家圈的来历?

南运河进入德州地界,在南陈庄附近拐了一个死弯,使这这一带的河道里,大漩涡套小漩涡。长年累月就形成了一个深不见底的深坑,人们称其为“王八窝”。

就这么一个因回流漩涡而造成的深水潭,却为德州留下一个美丽的传说:

话说很早以前,运河在德州南有一个东西方向的U字形弯。由于河水不断冲击河东的堤坝,河西就自然的形成了一块河滩地,按说这应该属于荒地。可某村的杨财主硬说这是他家的地。并在河边盖起了两间小房和一个羊圈,还在羊圈门口挂上一块木牌,上写着“杨家羊圈”①。并指派长工赵老汉来此居住并为其放羊。

赵老汉的老伴早逝,留下个叫小花的闺女,爷儿俩就住进了扬家羊圈的小屋里为杨家放羊。羊圈周围水足地肥,勤劳的赵老汉就开了块荒地种菜,随着他开垦荒地面积的增加,就就种上庄稼。

有一天杨老财来这里看羊,看见河滩里种的麦子顿生歹意。他对赵老汉说:“你种的麦子不错呀。”赵老汉说:“在这里种庄稼不保险,来了水就等于白种,还得白搭上种子。”

杨老财说:“这可是俺家的地,这些地一半的地租,也能低上你的工钱。今后,这里的地你白种,我家的羊你得给我白放,工钱我就不再给你了。”

从此,赵老汉就白给杨老财放羊了。爷俩对这些河滩地,就更加用心管理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赵老汉的闺女出息的如花似玉,家里地里都成了一把手。因而吸引了十里八乡的小伙子,不断有人上门来提亲,可均被姑娘拒绝。

某日,小花姑娘正在河边的地里除草,一个英俊的小伙从河边走了过来,他来到地里二话没说,就帮着姑娘除草。不一会地里的草就全部被消灭了,两个年青人就在地头聊了起来,小伙子说他家住在河东姓白名林,爹娘均不在了、无房无地,靠打短工过活等等,两人聊得很是投机。从此,两人每隔两天就见一次面,小伙子每次来了后都帮着姑娘干活,他不仅能吃苦,而且,无论地里还是家里的活干起来都很麻利,故两人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赵老汉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也就默许了。

电视剧《大清官》中的刘统勋在历史上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刘統勋就是咱们看的电视剧里边宰相刘罗锅,刘墉的父亲。

刘统勋(1699~1773),字尔钝,号延清,诸城逄戈庄(今属高密市)人,官至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

刘统勋出身官宦世家,其父刘棨是康熙二十四年(1685)进士,曾任四川布政使。受其父忠君爱民思想的影响,刘统勋自幼勤奋好学,心怀大志。

雍正二年(1724)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授编修,入直(君主时代人臣入朝皇帝,或僚属见长官,到衙门办公,都叫入直)上书房(清代皇子读书之处,在故宫乾清宫左。皇子6岁,入上书房读书,教师由皇帝特派,称授读师傅),又迁詹事府詹事(詹事府总管东宫内外庶务,在清代,班次在通政使大理卿之下,为翰林官迁转之阶)。

乾隆元年(1736),刘统勋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八月,任刑部右侍郎。次年,授刑部左侍郎。乾隆六年(1741)九月,升左都御史、国史馆(纂修国史的官署)总纂。又晋升为工部尚书(从二品)兼翰林院学士,调刑部尚书。乾隆十七年(1752),刘统勋入直军机处(军机处:清雍正时,用兵西北,因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机密泄漏,在1729年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谨密者入直,因地近内廷,便于召见。

1732年,更名军机处,以亲王、重臣充任,称军机处行走,位卑者称学习行,俗称小军机。军机之首称领班,总揽一切。军机处除处理机务外,凡特旨简放大员,如大学士、六部、九卿、督抚、将军、提督、督镇、学差、主考及驻外使臣,皆由军机大臣开单请旨),成为皇帝的重臣,深得乾隆帝器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德州哨马营的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德州哨马营的历史文化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山东德州杨家圈的来历 德州哨马营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