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两个层次指?
历史的四个层次
一,真实的历史
历史的真相,最本真的那一面,毫无疑问,就是真实的历史,真实的历史,只有当事人自己亲历,知道,明晰。历史的本源,永远只有一种,至于之后各种版本的故事,那都是别人的事,与历史本身的距离,已经很远了。
二,记录的历史
这可能是最靠近真实的历史的历史。比如朝廷史官记录下来的某年某月某日发生的大事,皇上做了什么,说了什么重要的话,等等。再往外推延,《史记》中的历史,也属于记录的历史,也是询问当时的人,口口相传,查阅有限的资料,写就一部《史记》,真实吗?也真实,不过既然并非亲历者,有某种程度的出入,自然是避免不了的。
三,传播的历史
历史事件在社会上、民间流传,一样的事件,不同的说法,历史在传播中,不断地被修改,被增减,被演化,甚至被戏说,就如一种传话的游戏,几个人排成竖行,第一人往后传一句话,次第传听,只可低语,有时或是以动作来表示一种含义,等到传至最后一人,已然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四,接受的历史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诸葛亮,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历史记忆,历史理解,历史解读,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性格习惯,在脑海构建一个自己心中的诸葛亮形象,这便是接受的历史。有时我们看某部历史剧,有某位历史名人之装扮,有人会评价说:不像,其实谁也不知真实的形象,却说不像,可见在与自己脑海中的人物样子作类比。
《走向共和》能当历史看吗?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历史正剧《走向共和》可以当做历史来看。
把小说、评书当做真正的历史,小老百姓早就如此。一部《三国演义》,不知在头条上培养了多少“民间历史学家”。《走向共和》的创作态度是严肃的,对大的历史事实的处理,符合现今主流的历史观。所以,用《走向共和》对老百姓寓教于剧,完全没有问题。
我们看问题不必厚此薄彼。专业而细致的历史研究,自然有一批专业人士在做。火了《三国演义》,并没有埋没《三国志》。可见,好的历史剧不会严重干扰人们的视听,也不会影响普通民众对大的历史格局的基本判断。
倒是戏说历史之风不可涨。有些戏说,完全是挂着所谓历史场景的羊皮,贩卖他们的娱乐至死的狗肉。这些逐利之徒,缺乏起码的历史观,什么都可以假设,什么都可以重来,嘻嘻哈哈,语不惊人死不休。
如此这般地故意歪批历史,容易误导老百姓,其实已经滑向历史虚无主义的窠臼。这才是最值得警惕的。
电视剧是文学和艺术范畴,不管它拍的多么严肃认真,都不能当历史来看。
《走向共和》是一部历史正剧,它的人物和情节的大脉络基本符合历史真实。尤其是,在人物评价和事件评价上,它汲取了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基本做到了不戏说、不歪曲、不篡改。
但电视剧毕竟是电视剧,它是文学式样的呈现,为了丰富细节和塑造人物,不得不有一定程度的虚构。同时,由于编剧和导演不是专业的历史研究人员,难免许多谬误。
举例来说,《走向共和》里有大量虚构的情节,这些虚构有的合理,有的就比较荒诞。如剧中描述,慈禧为了笼络李鸿章,居然把自己的贴身侍女红儿送给李鸿章当侍妾,那个红儿貌美如花,乖巧可人,李鸿章十分喜欢。
这个虚构就很荒谬,因为不符合君臣之道。
按儒家的传统,君上与臣下的关系要堂堂正正,皇帝不大可能会把宫女送给大臣,更何况是汉大臣。清朝的宫女外放是有严格的规矩的,到了嫁人的年龄要由家人到内务府具结领回,由其家人择配。个别得宠的,由太后或皇后指婚,那也只能是指给八旗出身的御前侍卫或满洲亲贵,不可能指给汉大臣。李鸿章如果真的敢把宫女当小妾,当时的言官必定群起而攻之,唾沫星子都会淹死他。
还有,从第一集里,剧中的慈禧就当着李鸿章的面称呼他为“李中堂”,这也很荒谬。
中堂是一种尊称,只有李鸿章的下属、晚辈才这样称呼。宫里李莲英可以称呼李中堂,慈禧绝对不会。慈禧只会称呼他为李鸿章,直呼其名。像恭亲王奕訢那样与李鸿章关系好的,会称呼李鸿章的号,叫他“少荃”。如果是翁同龢那样的政敌,背地里称呼李鸿章,会称呼他的字“李渐甫”或者“李子黼”。古时候的士大夫,称呼很有讲究,不大可能犯电视剧里的那种错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戏说高中世界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戏说高中世界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