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历朝历代对自己的国家或政权是怎么称谓的?比如汉朝自己称汉朝(代)还是汉囯?
一般就是以国号相称的
这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史记》,因为其作者司马迁本身就是汉朝人。在《史记.匈奴列传》中,有一段,汉朝与匈奴之间往来书信的描述。
汉朝给匈奴的书里面写的是:“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而匈奴的回信显得傲慢了许多,“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敬问汉皇帝无恙”。不过,却可以看出,当时汉与匈奴之间的互相称呼。汉朝自称为“汉”,而不是汉朝(代)或汉国。
至于后来那些西汉、东汉、蜀汉之类的,是后人为了加以区分才加上去的,这些人的自称统一都是“汉”。
但是到了宋朝的时候,称呼就略有不同了
如金宋两国的国书最初就是这个画风的。
“大金皇帝谨致书于大宋皇帝阙下”或“大宋皇帝谨致书于大金皇帝阙下”
这里就多加了一个大字,可见我们现在的电视剧里常见的“大汉”、“大唐”、“大宋”、“大明”、“大清”等等倒也算是合理的。
至于这个“大”字是什么时候加到国号前面去的,水一白就不清楚了,望有识之士告之,不胜感激。
首先要明确,中国这个词语在古代的含义与今天的含义不同。
基于此,我们再明确王朝与国家的区别。
一、最早的“中国”是指国中之国
由于华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故而商周时期的天子居于华北的正中部,而犬戎、东夷等部族居于商周的四方。
为了与诸蛮相区别,故称商周所在为中国,即国中之国也。
到了周朝的后期,特别是从春秋以来华夏的势力范围已经远远超出原先的黄河流域了,所以华北平原的齐、晋等国都自称为中国,而将南垂的楚、越等国称为蛮夷。
所以这个时候的中国指的是今天中国的北方地区。
二、2000多年前开始,用“中国”代指中国北方
秦汉两朝南并百越,北讨匈奴,将万里河山连为一片,此时不仅占有华北,更兼并了华南地区。
所以大约从汉朝时期开始,就有人用中国的标签进行代称了,比如司马迁在《史记》提到的匈奴“南与中国为敌”。
既然秦汉自称中国,那么这个中国究竟是用来指秦汉的本身,还是指华北平原呢?
关于这个还请继续往下看。
到了三国时期,曹魏统治着华北,吴蜀则各分华南。
《三国志》尤其写到,孙权称曹操率中国之众,南征荆楚。
由此可见,此时的“中国”指的还是华北地区,也可以说是统治着整个华北地区的政权。
所以从秦汉以来,确立了占中原者为中国正统的说法。
三、两晋南北朝开始,“中国”这个词逐渐成为象征正统王朝的标签
两晋与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更迭太频繁,加上不断有游牧民族进入中原。
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北方的5胡16国与江南的东晋都自称中国,而南北朝划江而治以后,南北的争夺更为激烈。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这才是中国历史文化英语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这才是中国历史文化英语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