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恒等式是什么?

会计恒等式

会计恒等式是指各个会计要素在总额上必须相等的一种关系式。它揭示了各会计对象要素之间的联系,是复式记帐、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不同会计期间,它的会计恒等式表示方法也不相同。

中文名

会计恒等式

属于

它的会计恒等式表示方法也不相同

揭示

各会计对象要素之间的联系

理论依据

复式记帐试算平衡及编制会计报表

简介

会计恒等式改革了会计原恒公式,即“资金占用总额=资金来源总额”,取而代之以能够体现企业作为法人的权利和义务的会计恒等式:“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会计恒等式

等式原则

第一个会计等式是反映企业资金运动的静态状况,也就是企业经营中的某一天,一般是开始日或结算日的情况;而第二等式反映的是企业资金运动的情况,所有的资产都是为了赚钱,而资产一旦运用并取得收入时,资产就转化为费用,收入减去费用即为利润,又叫净收益。净收益又会做为资产用到下一轮的经营,于是就产生了等式三。等式三并没有破坏等式一,当利润分配后,分成股东收益和一部分交税后,等式三便消失了,又成了等式一。所以会计六要素不管如何转变,最后都会回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等式。在实际工作中要是等式不平了,那就说明记帐有错。 会计是有会计的游戏规则的。会计有如下前提需要考虑。

主体明确

前提之一就是主体要明确,就是说到底给谁记帐。公司是公司,个人是个人,经济责任一定要划分清楚,公司的钱不能装进自己的腰包里,个人也不能花公司的钱办自己的事,只有等到公司分了红,钱算自己的时候才可以的。

什么是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简称科举,是中国古代用于从读书人中选拔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受中国影响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也采用过此制度。

百度百科对科举的解释,主要是狭义科举,指的是从隋朝创立的进士科举。

狭义的科举从开创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 ,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

狭义科举的介绍网上的版本和说明比较多,大家有兴趣可以搜索下。由于广义的科举介绍较少,我在这里重点介绍下,也对后面的科举的发展有一个更清楚的历史渊源的了解。

广义的科举主要是汉代的察举制度,后来三国的魏国提出九品中正制作为察举制的升级版,一直延续到隋朝。所谓察举制,是分为察和举,“察”是考察,“举”是举荐,主要是由地方官员查访人才,再举荐给朝廷的制度。察举制度设立了贤良方正、孝廉、秀才、明经等科目,具有推荐资格的官员要根据科目想朝廷推荐人才。由于察举制的提前是推荐,只有有人推荐,士子才能做官。虽然察举制也采用了考试的形式,但考试主要是水平考试,不是竞争性考试,即考察考生是否合格,前期在政治清明的背景下,察举制还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官员选拔制度,这么说主要是因为第一它能及时发现人才,第二它能节约培养和任用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同时它既避免了一试定终身的缺陷,也一定制度上消除了缺乏标准引起的选私舞弊的弊端。但到了东汉后期,由于该制度在士大夫中形成了累世公卿的家族,这些人既是当时地方大地主,又是门生 、故吏遍于天下,最终逐步发展成为影响中国的门阀士族,影响国家政治。这种由于利益阶层固化的来带的影响,产生了中国的士族政治和门阀政治,直到唐末期的黄巢起义才被打断。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历史会计准则是什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历史会计准则是什么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会计恒等式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