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过年了,对于出嫁女儿不能在娘家过年的习俗,大家怎么理解呢?
“年三十儿的火,正月十五的灯,出嫁的闺女在娘家看了不行”,一句话解释出嫁女不回娘家过年的原因
其实对于出嫁的女儿不能回娘家过年的习俗,形成于何时出于何种原因均不可考,但确实是我国大多数地方约定俗成的规矩。究其原因,我想大概出自于一句民间俗语“年三十儿的火,正月十五的灯,出嫁的闺女在娘家看了不行”。
这句话可以延伸出两个意思:
- 一、年三十儿的火。火,可以理解为灶火,年三十要祭灶王爷的,“民以食为天”,这是一等一的大事;还可以引申为红火,即财气。年三十是要请神送神祭祖的,人不是说年三十晚上吃饺子——没外人嘛。而出嫁的女儿,“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属于外姓人了,你在家,会惹老祖宗不高兴的,神灵也会怪罪,因为你会影响到人家一年的财运。
- 二是正月十五的灯。这里的“灯”,等同于“丁”,人丁。现在我们老家正月十五除了屋里屋外挂灯笼,还要族里所有男丁都去祖坟地里送灯,大约是为了告慰祖先子孙后代人丁兴旺吧?可是俗话还有一句,针对出嫁女,“看了娘家灯,娘家冷清清”,就是说出嫁的闺女正月十五在娘家,会妨碍到娘家的子孙后代问题。这是香火延续的大事,所以一般人家都非常讲究。
- 那么,出嫁女儿什么时候回娘家合适呢?各地规矩各不相同,我们北方是除二或初三回娘家,夫婿同行,俗称“姑爷日”,“迎婿日”,当然有孩子的要带着孩子。当然,更要带着礼品,还有给侄子、织女们的压岁钱。
现在,这些“老黄历”年轻人都不知道了,但有些说道还是该注意的。要是家中独女,可能老人盼还来不及,不存在哪天回去合不合适的问题;要是娘家有兄嫂或弟媳,还是要考虑下的,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否则大过年的惹人不高兴,让爸妈夹在中间为难就得不偿失了。
最后,年是越来越近了,提前祝大家春节快乐!新的一年平安健康,顺利发财!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联系删除)
出嫁的女儿不能在娘家过年,在农村是一种习俗,但也不全是,这样就我们当地的习俗,女儿出嫁之后都住夫家,学着为人处事,父母都是跟着儿子住家中的大务小事,儿子成家之后,都是儿子掌家,女子出嫁之后为客。
正月忌头,腊月忌尾。新年到时初一是纳福进财的吉日,有许多的讲究,不准动刀子,剪刀、针线之类的,喻为不祥,破财运,不能倒水出去,水是财源,不能向外倾倒,不能扔东西,就算是垃圾,也用口袋装着,等初一过了,百无禁忌,人在这一天要出去走走,在路上拾柴,特别是遇到横在路上的更好,所以该忌不该忌的到了这一天都不能做。
女子回娘家过年,怕嘴杂说些不该说的,破了这年的财运,再则自己也有了家,忌讳很大,初一不出门,初二不归家,所以初一这天为了父母兄弟和自己的小家今年能够事事顺利,我们是不能去娘家的,过了初一,只要你开心,随你住多久。
各地有各地的风土人情,现在有些独生子女都这种情况,忌讳也没那么多,通常会在除夕这一天在娘家陪父母过,然后回婆家或自己家,初二又正式去给父母拜年。
谈谈我的理解。
出嫁的女儿不能在家过年这一习俗,在我家里仍延续着,每逢过年我的姐姐妹妹都各自在她们婆家过年,这是个传统习俗吧,我们家很开明,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只是尊重这个传统习俗。
以前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思想很严重,”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成了男方家的人。过年就得在男方家国过。
现在男女平等,虽然还保留着这个传统,只是尊重传统,没有了传统上的男尊女卑。女方想啥时回家都行。我看有许多伴侣过年的时候,都是商量着来,比如今年到男方家过年,明年就到女方家过,轮流着去各家过,就挺好的,女方必须在男方家过年的传统早已打破了。
所以,现在不必拘泥于女方在男方家过年。我认为出嫁的女儿可以商量着在男方家过还是在娘家过,我觉得这样挺好的。
农村人说的“七不出门,八不归”,是什么意思?
谢谢北斗七星的邀请,农村人说的"七不出门,八不归",这都是农村老一辈人流传下来俗话。我们这里是说:"七不出门,八不回家"。我们这里大多数人理解为在过年时,初七不出门,初八不回家,说是不吉利,其实是封建迷信说法,我们都理解错了。
真正的七不出:说的在你出门前,把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事办好,就是说在你出门前,必须把家里的生话按排好才可以出门,若生活没按排好,七不出门。
八不归的意思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件事。就是说你出门后,这八件事必须做好,若这八件事沒有做好不要回家,如果沒做好回家了,一是对不起老一辈人,二是给老一辈家里人丟脸面。八件是做人的根本。
其实农村老人每一句流传下来的俗话都有它的深刻含义和教育意义。这八件是老一辈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不能违犯了其中的任何一条。朋友们:不要误解"七不出,八不归"的真正含义。想什么时候出门就出门,想什么时候回家就回家。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农村人说的“七不出门,八不归”是什么意思?
“七不出门,八不归”这句俗话在农村广为流传,在我们这个地区对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样理解的。一般“七不出门,八不归”都指正月出门做生意和打工的人。现在不管城市或者农村,做生意的人都会选择正月初六或正月初八开门。初六开门:叫六六大顺,生意好。初八开门:叫八八八,意寓发发发的意思。而初七不出门,意思就是头七,也是死人拜七的日子,选择死人拜七的日子出门不吉利,做生意要亏本,打工挣不到钱。
八不归是指做人的准则,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字。意思就是说,不管你在外做生意或者打工挣钱,做人都要讲诚信,要有忠心,要讲义气,不能做没有廉耻的事,不偷不抢不盗不嫖不娼。否则,违背了这八个字的做人准则,就没有脸面回家见家乡父老。
现在虽说时代变了,但农村人还是很遵守这句俗话,做生意也好,打工也好,再急也不会选择正月初七出门,而选择初六和初八两个吉日出门,或者过了十五元宵节,选择第二个六和第二个八出门。不过现在机关、工厂都选择正月初八上班,一般农民工都选择正月初六出门,而建筑工地因春天雨水多,就选择过元宵以后再开工。所以,建筑工地上的农民工正月出门打工就相对要推迟出门。
至于,“孝、悌、忠、义、礼、信、廉、耻”这八个字的做人准则,如今也一样,谁违背了其中一字或者违法犯罪,都没有脸面好意思回家。所以,我认为:农村“七不出门,八不归”这句俗话是很有道理的。
现在,从国家整个春远来看,农民工回城打工的人流最高峰,一般都从年初六开始增加客流量。不知我说的对不对,欢迎大家多多指教,如有不同的理解可参与一起讨论。
农村老风俗“三六九往外走,二五八要回家”有道理吗?这个在农村还流行吗?你相信吗?
农村老风俗“三六九往外走,二五八要回家”有道理吗?这个在农村还流行吗?你相信吗?在一些地方确实是有这样的说法,不过我家那里也没这个忌讳。要说不能回娘家的也就大年初一的时候不能回娘家了,其他时候回家或者出门都是可以的。那为什么会有这句风俗呢?
在以前,人们认为农历的三、六、九是出门吉日,而二、五、八则是归返吉日。其实也就是讨个吉利的说法,毕竟出门在外,都希望一切顺顺利利的。而在古代的皇帝上朝大多是三六九,所以对老百姓来说三六九就是个吉利的日子了,我就渐渐形成了这个习俗。不过现在外出打工,放假时间久少,哪里会管那么多呢,只要放假了就回家了,也不会特意的选日子,就算选了日子有没有车票回家也是个问题呢。像很多公司都是初七初八上班,就会有不少提前出门了。就比如中秋节、国庆节放假,你要去哪里,也不可能非得等三六九或者二五八才出门或者回家吧。
其实在现在,已经很少见有人有这些讲究了,就看自己怎样方便怎样来的了。像去远的地方工作,看你抢到哪天的车票了,都不是自己说的算。总之在我看来,出门的时候,只要不是恶劣的天气,比如狂风暴雨,都是可以出门的。老人说的这话也是求个心安,希望出门在外的人平安无事,顺顺利利的。像我现在回家也没选什么日子,就看自己有时间了就回去,呆几天就回来了。如果我都遵从这个,那我都不用工作了。
现在这句话在农村已经不流行了,总的来说,自己出门多加注意点就好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不能回娘家的各种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不能回娘家的各种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