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为什么说“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并非曹雪芹发明,也非秦韬玉专利,可以说凡来到人世,社会上大多数人都是这么干的。不同的是,有的是为了大多数,有的是为了自己亲朋,但没有一个不想付出,只想索取,这既不現实,也不可能。
人永远,也应该付出多于索取,否则社会财富如何积累?。从这个角度去看问题,岂不是正如秦韬玉“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自己穿,能穿多少?年年作,又能作多少?,还不是大多都是为别人做了贡献吗。农民种粮,“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农民又能吃几颗,其他大多数,岂不也贡献于社会,难道这也不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吗?”。
我们再来看《红楼梦》中的《好了歌注》因为太长,不引用原文了。积累了哪么多的金银财富,伴随眼晴一闭,岂不也是为他人“作了嫁衣裳”。有些早逝者,甚至连苦心经营的万贯家产和八成新老婆,也一塊贡献给了别人,恐怕这就不是单纯为他人作嫁衣裳了。岂不是白送对方一个万贯家庭,而且还搭配一个主妇。这种好事虽不多,但也現实存在。因此“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应从正面去理解,如果把人生对社会作的贡献,说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也未尚不可。
这一句话也不是曹雪芹说的,曹雪芹也只是借用了他人之语,请看一首诗:
贫女
秦韬玉 (唐代)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还有一首诗中写道: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也说的是一个意思。
还有诗经中伐檀篇中所表达的意思,也是这个意思。
在受统治压迫的社会下,老百姓所做之事,何尝不是为统治者所做。
就是现代,也不是有一个成语:搭桥铺路,桥和路又何尝不是给别人来走的?还有一句“踏在别人的肩膀往上爬”,别人的肩膀不也一样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吗?
这话只是体现了一种社会形态,以前有,现在有,以后还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为他人做嫁衣的历史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为他人做嫁衣的历史故事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