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笔从戎的辛弃疾,为何会抱憾而终?
弃笔从戎的辛弃疾,为何会抱憾而终?
问题:弃笔从戎的辛弃疾,为何会抱憾而终?
前言
辛弃疾南归以后,最大的愿望就是收复中原。
但是当时的皇帝宋高宗并没有这个想法,对于金国采取了守和的策略。宋高宗禅位给宋孝宗以后,宋孝宗致力于北伐,但是战败以后,签署了隆兴和议。宋金两方进入了和平时期。
韩侂胄准备开禧北伐时,先启用辛弃疾,后来又弃用了辛弃疾。这次北伐后来又一次以失败告终,宋金又签署了嘉定和议。辛弃疾致死也没有实现收复中原的理想,这是其最大的遗憾。
而且,辛弃疾、陆游等人常常受到主和一派的排挤,难免会发发牢骚。辛弃疾有一首词甚至引起了宋孝宗的不满,差点引来祸端。
淳熙六年(1179 年 ),距离辛弃疾自绍兴三十二年(1162 年)渡淮水投奔南宋,已经十七年了。
辛弃疾生于1140年5月28日,1162年,仅仅22岁的辛弃疾参与耿京起义,擒杀叛徒张安国,回归南宋。
在辛弃疾南归的前一年,1161年,南宋大胜南侵的金主完颜亮。一心以为可以挥师北上建功立业的辛弃疾,在回归初期,不停地献计献策,如《美芹十论》、《九议》等。
南宋的宋孝宗赵昚(shèn,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他在刚刚接受宋高宗的禅让时,也曾血气方刚一心恢复中原。
但是经历宋金之战的惨败后,深知北伐之难,于是在隆兴二年(1164年)签署了《隆兴和议》。从此,宋金之间进入了几十年的和平时期。
辛弃疾这些主战人士自然受到了冷落。
淳熙六年(1179 年 )暮春,辛弃疾从荆湖北路转运副使任上调到荆湖南路继续当运副使。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历史上弃笔从戎的人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历史上弃笔从戎的人物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