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时代,没有先进的地理测绘技术,古人是怎么测绘地图的?
谢谢邀请,我是胡渣大叔。
这个问题问的感觉很接地气,地图是我们现在非常常用工具,无论是纸质还是电子版的。现在科技发达,可以直接用卫星来进行测绘,那在古代没有这些科技产品时古人是如何绘制地图的呢?下面就为大家讲解一下。
地图的历史
中国有记载的最古老的地图是4000年前夏禹的九鼎。九鼎是当时统治权力的象征,在鼎上除了铸有各种图画外,还有表示山川的原始地图。已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地图是河南安阳花园村出土的《田猎图》和在云南沧浪县发现的巨幅岩画《村圩图》,距今已有3500年历史。而现存发现最早的平面地图是在河北省平山县战国时期中山国都城遗址中发现的《兆域图》(宫堂图)。它是一幅墓地设计的平面地图,除绘有“宫”、“堂”、“门”等规则图形外,还有文字与距离数字,刻绘相当精细,充分说明那个时期我国已有较高的地图制作水平。
古时的人们管地图叫做「舆图」。「舆」字的本意为「车厢、车辆」,概括了那时人们测绘地图的方式--坐在车上(或骑马、乘船、步行等)前往尚待探索的地域,凭借简单的定向设备确定位置,再将亲眼侦测到的地理信息记录下来,绘制到图上。
地图的制作
《海岛算经》是三国时代魏国数学家刘徽所著的测量学著作,原为《刘徽九章算术注》第九卷勾股章内容的延续和发展,全书共9题,全是利用测量来计算高深广远的问题,首题测算海岛的高、远,故得名。
《海岛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测量数学事着 ,亦为地图学提供了数学基础。
古代中国就有三种比较典型的绘图形式:以山川为基准的地图、以行进路线(水路、道路、海洋航线等)为基准的地图,和以客观比例为基准的地图。
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有了理论支持,当然也有各种的测绘工具了。
汉代以后,先后发明了浑天仪、覆矩、牵星板等测量工具,天文测地活动更加活跃,方法更为精密,先秦常用的步量、丈量、立杆测影方法也仍然具有生命力。到了明代万历十年(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带来了西方的天文测地方法。为了编修历法,在礼部侍郎徐光启的主持下,崇祯二年(1629年),成立了由西方来华人员参加、采用西方测算方法的西局,并与采用中国传统天文测量方法的中局一起,共同进行天文观测。经过5年的准备,制造了象限大仪、纪限大仪、平悬浑仪、列宿经纬天球、万国经纬地球、候时钟、望远镜等10种新式仪器,并开始实施以测时刻、定方位、测子午、测北极高度为内容的实际观测,西法取代中法的趋势已经显露出来。
所以,虽然古代科技水平有限,但古人的智慧却是无穷的。
我是胡渣大叔,喜欢的可以点赞+关注哦。评论区留下你的不同见解吧。
这个问题问得别扭,在中国古代独特绘制地图历史悠久,在宋元时代技术达到一个很高水平,这里提问者却问起受西方测绘技术影响的明清时代的测绘地图,令人不解。经过大量查阅资料,笔者下面说一下我国古代独特的地理测绘技术,不难从中找到答案,不当之处,留言点评。
古人很早已开始了地图测绘活动,中华人文始祖之一的炎帝,即传说中的神农氏已测绘境内山川,“始立地形,甄度四海,远近山川林蔽所至,东西九十万里,南北八十三万里。”
另一中华人文始祖黄帝也曾绘制全国地图,据《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抚万民,度四方。”这里的“度四方”,即是进行全国的测量,并且“作宝鼎三象天地人。”
古人早期曾把地图铸在大鼎上,以象征王权。此后的尧、舜也曾进行过全国性疆域测绘。但三皇五帝时期的“全国地图”毕竟是传说,无稽可查。比较靠谱的第一张“全国地图”,应该是上古夏朝开国之君禹所绘铸的《九鼎之图》。
《山海经》中提到,夏禹派大章和竖亥两位徒弟步量世界大小(大范围测绘),可见当时步量(踏勘)是大地测量的基本方法之一。
那么难道古人除了步量就没有其他工具了么?当然不是!相传大禹治水时,就有左准绳,右规,其中、绳是测定物体平、直的工具,规是矫正圆的工具,矩是画方形的曲尺。这就是人们最早期的测量工具。
禹治水成功,促进了农业发展,使夏朝进入盛世,各部族和九州首领向大禹进贡图画、金属等物品,禹命工匠铸成九鼎,并刻上图,图上有九州的山川、草木、道路以及禽兽的分布情况,这就是古代的原始地图,供人们外出交往沟通、狩猎时参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如何用地图学好中国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如何用地图学好中国历史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