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盗墓贼所得文物最终去向哪里?

古人的无知超乎想象,不会把宝贝杂碎实在是乐观。

事实上近代很多青铜器出土后如果出手有难度或者地方势力管的严,被分开售卖的可能性极大,器身卖一家,器盖卖一家,这都算好的,还有杂碎了卖的,那时候中国的文物不值钱,整个卖还不一定比卖碎片挣钱,市面上流通的很多铜器碎片除了出土就是碎的以外很多就是这么来的。司母戊鼎就差点被砸碎。时间更远的那更不得了,什么是稀世珍宝,金银才是王道,铜器融了铸钱,玉有的时代的盗墓贼都懒得拿走。

首先、司母戊鼎当然是顶级规格的墓地出土的器物。其次、由于盗墓的非法性,现存的文物哪怕规格再高,理论上也是没有明确的出土记录的,既你无法确定哪一件文物具体是出自哪一座墓。

最后、虽然盗墓出土的文物无法确定其明确来源,但有部分文物大自出自哪里,基本还是清楚的。你要有兴趣的话介绍你一个例子,出土自洛阳金村东周墓地的器物,这个墓地现在基本被确认为东周王室墓地。出土的器物在民国时期被盗运出国,现广泛分布于西方各大博物馆。

中国历史悠久。中国人自古信奉“入土为安”,盛行土葬、厚葬,因而地下宝藏丰富。

古代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薄弱,因而盗墓现象很猖獗。

古人盗墓的目的,要么是为养家糊口,要么是为发财致富。

盗墓行为自古至今绵延不绝,成为一门地下行当。

盗墓贼所得文物,最终流向是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流向市场。

由于文物独有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的特征,使其成为一种特殊商品。

盗墓贼是卖方,需求方往往是个人收藏者、文物贩子等。这是个商品交易的过程。

有的文物贩子还经常走街串巷、进入农村,上门搜寻收购文物。

古代也有文物市场及中介机构,例如古玩、旧物、收藏品市场。

其二,充当军饷。

古人有厚葬的风俗,因而墓中往往有金银珠宝陪葬。

据说三国时期的曹操为了筹集军饷,成立了摸金校尉,即专门的盗墓部队,大挖古墓。然后将所盗出的金银珠宝充作军饷。

民国时期,军阀孙殿英也是为了获取军饷,带部队盗掘了清帝的东陵。

其三,用作他用。

古人有“视死如生”的思想观念,因而流行厚葬,权贵阶层更是如此,对陵寝墓葬非常重视,其建筑材料的品质等级也很讲究。

例如三国时期,吴王孙权修建陵寝时,不远千里,派人去挖掘西汉长沙王吴芮的陵墓,以采用其高档建筑材料。

其四,散落民间,个人甚至世代收藏。

自古就有一些喜欢收藏文物的人,要么是放在家里供奉、欣赏,要么用以爱好研究,尤其是古人名家的字画备受追捧。

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是个著名的例子,被多个朝代的多位皇帝所青睐,甚至被从墓中盗出,又被下一个收藏家带入墓中陪葬。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盗墓贼需要历史文化吗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盗墓贼需要历史文化吗吗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古代盗墓贼所得文物最终去向哪里